“我”与祖国共奋进。
【“我”当人民代表】
材料一 1949年8月9日至14日,北平各界代表会议召开,全市25个界别的各界代表共332人出席会议。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在会后描述了自己的感受: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皮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费孝通文集》第6卷
【“我”为祖国采石油】
材料二 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国内消耗的石油基本上依靠进口。王进喜参加北京群英会时,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的煤气包,被深深刺痛。他下定决心,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他们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送钻机用水,使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到1963年底,我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中国一举甩掉了“贫油”帽子。
【“我”是高考文科状元】
材料三
刘学红的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准考证 | 当刘学红从广播里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到北京密云插队已经一年半了。1977年,她摘取了恢复高考后的北京市首个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她的高考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获得99分,作为全国三篇范文之一,被《人民日报》选登。 |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国约有570多万知识青年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其中27.3万人被录取(包括1978年第一季度增招的新生6.2万多人)。高考制度的恢复,为被“文化大革命”耽误的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提供了通过考试、靠自己努力和公平竞争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会上和青年中重新出现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批人才开始得到有计划的培养。 |
【我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