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老年代步车上路、行人闯红灯、在人行道上停车、车窗抛物、乱扔垃圾、“飞线”给电动车充电……这些小微违法行为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以至于大家都以“小”视之,甚至见怪不怪。所谓小微违法行为,一般指情节轻微,不会即刻对他人合法权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较大影响的违法行为。小微违法行为一方面看似不起眼,但带来的巨大治理成本和潜在风险却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小过重罚因与大众法感严重背离,经常引发众议。
治理小微违法,需要从“自律”开始。小微违法行为的产生,或因不懂法律的无知无畏,或因“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或因随波逐流的羊群效应,但归根结底,还是缺乏规则意识和守法意识。治理小微违法,需要更严格的“他律”。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一碗水端平,不搞“选择性执法”。另一方面,可借鉴有的基层法院设立专门法庭处理小微违法行为,高效率、低成本化解纠纷,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治理小微违法,需要更完善的法律体系。在制度设计层面,不妨对小微违法行为作出更为明确和有效地惩戒。面对小微违法行为,我们除了引导与教育,更可以通过法律与制度来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