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邹容《革命军》

材料二: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材料三: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李友唐《〈清帝退位诏书〉和〈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

载《北京档案》,2011年第10期

材料四:“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五:辛亥革命以民国取代帝国,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而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如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

——摘编自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 根据材料一回答,章炳麟、邹容倡导通过什么方式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2) 根据材料二写出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写出一个即可)
(3) 材料三诏书中“民军起事”指什么事件?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回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是什么?
(5)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材料三、材料四,谈谈你对辛亥革命“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的理解。
【考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 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

材料二 作家老舍《茶馆》中的对白(辛亥革命后)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子,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

材料三 鲁迅《故乡》中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向中国农村情况。最震动人心的不仅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中所显示的精神麻木,以及在无出路之中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阿Q正传》则更塑造了辛亥革命前后-

一个典型的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状态的群众形象。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现代化取得的两个重要成果.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李三是怎样认识辛亥革命的。运用史实为李三这种态度找证据。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鲁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民主革命是近代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材料一

漫画1

《湖北(武昌)新军之哗变》

载于1911年10月13日《神州日报》

漫画2

《二百六十年之古物》

载于1912年2月《民权画报》

注:1644年清军入关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说出两幅漫画所反映的史实。说明史实之间的联系。

材料二   革命需要具有必要的社会条件才能发生。只有当国家民族的命运已经处于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别的办法都尝试过,都走不通,人们的忍耐程度已经超出它的极限,这才会拿起武器来拼命,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才会出现。革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燃起新的希望。革命需要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这种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和壮大,只能是社会结构和民众心理发生深刻变动的产物。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清朝末期中国社会所具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条件。

材料三   据统计。1916年全国的报刊总数为286种,1921年增加到1134种:1911年至1913年,全国新成立的政治性党会321个;西方政治学说和思想,如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得到传播。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人,如陈独秀、朱德等早年便参加辛亥革命。中共早期的几批党员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的约占1/3。1911年以前全国工人数量约50-60万1919年达到200万。以下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企业数量表

年份

1910

1911

1912

1913

数量(家)

986

787

1502

1378

——摘编自黄春华《试论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

(3)有史学家说:“革命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有它的前因;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有它的后果。”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进行说明。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