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兴民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材料四: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

材料五: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1) 根据材料一、二,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 根据材料三所述,梁启超认为中国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
(3) 材料四中“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
(4)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考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人们不懈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派全盘建设事业的动机是国防,所以军事建设最多。现就洋务派的军事建设,择其要者列表于下:

年份

举措

1861年

奕䜣、文祥托总税务司赫德购买炮舰,聘请英国海军人员来华创水师

1865年

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

1866年

左宗棠设造船厂于福州,附设船政学校

1876年

李鸿章派下级军官赴德学习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1888年

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派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的原因。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通过办学会,积极宣传近代科学知识。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这些科学学会和新式学堂不但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

——摘编自郭海洋《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车上书”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为发展教育作出的努力。

材料三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启蒙符号。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将二者尊为现代文明的精华和中国进步的引擎。陈在《敬告青年》中开宗明义,倡言“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六大现代文明的价值观。

——摘编自高力克《一个革命者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百年祭》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是怎样看待“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近代化探索呈现出什么特点?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晚清经济的发展】经济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休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单位:万两)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1885年

3071

44%

3923

56%

材料三: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1) 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与这一变化有关的历史事件。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肯景。
(4) 综合上述材料,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经济方面:一、兴车马之利、造火车、轮船、修筑道路,发展近代交通。……三、开采金、银、铜、铁、锡等矿,制盐,并准民间招工开采。……五、奖励技术发明。“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六、开办银行和保险事业。

——摘编自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材料四   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五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1) 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题后对应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题后对应的括号内填错误。

A《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救国方案,《资政新篇》是资产阶级的救国方案。

B《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封建纲领性文件。

(2) 根据材料三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洋务运动有何意义和局限?
(3) 材料四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
(4) 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