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50—1850年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时间

内容


16世纪开始

早期殖民扩张:有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积累,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18世纪中期

开始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六七

十年代开始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出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五六

十年代开始

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自强:


欧洲煤钢共同体旗帜  欧盟旗帜





20世纪八九

十年代以来


下面是C919大型客机示意图(不同系统及零部件的生

产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市场)

材料三: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动辄以自由贸易大棒,以 所谓的国际利益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对他国进行贸易制裁,公然践 踏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原则,逆全球化潮流而动,遭到国际上多数国家的谴责和抵制(如下列漫画)。

漫画1:显示的是条大蛇把地球吞入口中

漫画2《自筑壁垒》:画中人物正在用砖砌圆形井

(1)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两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 根据材料二表格第1~3栏和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表格第4栏、第5栏的内容,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特征
(3) 根据材料三图文和所学知识,指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发展的突出表现。
(4) 针对材料三中漫画反映的现象,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新秩序;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近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亚太地区逐渐成为世界最具增长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西欧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在大西洋沿岸各地区之间,西欧主要从事金融业和制造业,美洲和东欧提供原料,非洲提供劳动力。各地商品通过大西洋商路有规律地流动着,世界经济进入“大西洋时代”。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太平洋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越来越红火,它的发展使浩瀚的太平洋不再是地理上的阻隔,而成为联结亚太地区众多经济体的纽带,预兆着太平洋时代的来临。

——摘编自刘晨阳《APEC30年: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回顾与展望》

材料三  亚太过去几十年经济快速增长,得益于和平稳定的环境。我们应该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为亚太和世界和平稳定提供保障。我们要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亚太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要不断深化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朝着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

——摘编自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2022年)

(1) 据材料一,概括“大西洋时代”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特点形成的时代背景。
(2) 据材料二,指出“太平洋时代”到来的原因。
(3) 据材料三,指出中国为亚太地区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马铃薯源于美洲,被尊奉为“丰收之神”,见证了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

材料一:……西班牙人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作为回报,印第安人贡献出玉米和马铃薯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都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组别

历史现象

出处



第一组

拿破仑战争时,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组

马铃薯带来了一个帝国,“通过养活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少数欧洲国家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间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

【美】查尔斯·C·曼恩:朱菲、王原译:《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第三组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65-1792年五次来华,船上马铃薯常流入途经沿海城市,“爪哇薯”之名源于此。

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第25卷第1期

(1) 材料一中的“动植物的交换”与哪一事件有关,并结合所学谈谈这一事件产生的影响。
(2) 依据材料二,概括种植马铃薯引发的社会变化。
(3) 美国学者麦克尼尔认为“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 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