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随着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等新式学校的设立,人们的知识结构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新式学校除了传统的中学课程外,还开设许多近代西学教育课程,如化学、电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外语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西学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西学课程在整个教育课程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除了西学课程外,影响人们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还有各类报刊和各种新式书籍。据统计,从鸦片战争结束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先后创办了中外文报刊250种左右,其中西人创办的有200多种,大约占同时期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当时,许多报刊都经常刊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郑大华《西学东渐:晚清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