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曲周县,曾经近40%耕地都是盐碱地。“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是历史上曲周的真实写照。1973年,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来到曲周,开始了治理盐碱的战斗。他们查阅大量文献,寻访地方干部群众,对盐碱地的土壤和水质进行化验,摸清了当地地下水盐运动规律,总结出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水盐运动”理论,提出了从地下碱水入手,以“浅井深沟”为主体,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方案。经过不懈奋斗,到1980年代末,曲周28万亩盐碱地得到全面综合治理,全县粮食单产由1972年的每亩73公斤增加到1988年的每亩237公斤。同时,旱涝碱咸治理成果走出曲周,推动了我国涉及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
进入21世纪,曲周人民又面临水资源紧张、农业生产资源环境代价大等难题。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又来到曲周。他们在乡村建起“科技小院”,聚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同时开展成果普及和转化;他们对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会用无人机,也会直播带货。自2009年以来,曲周科技小院研究、引进25项关键技术,使全县40多万亩小麦玉米每年增产2000万公斤,农民增加收入4000万元以上。“科技小院”的核心理念是:实和思。实是头顶帽子下地,首先成为农民;思是把农民的田地放在自己心里。在科技小院,学生是研究生,要搞研究、写论文;也是老师,要给农民讲课;还是技术员,要下田指导农民。曾经寡言内向的学生,如今面对几百个老乡能自信大方地讲两小时;有的学生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洗衣做饭样样精通,惊呆了来探望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