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推动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引导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化→农村集体经营风险降低
②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激发农民土地投资积极性
③探索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土地经营承包权制→解决“人地分离”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
④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激发农民参与宅基地流转的积极性→增加农民劳动性收入
农户:家里青壮年外出打工了,耕地闲置了,不如流转给村集体吧!
村集体:可是我们不擅长经营!不如把闲置耕地外包给专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和专业合作社三方按合理比例分红。
专业合作社:这个咱在行!咱把流转的这 800多亩耕地整治后,进行规模种植和管理。
县政府:这个经营模式好!谁种植就补贴谁!该经营模式好在( )
①让农户闲置耕地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②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③运用初次分配机制,调动农业种植的积极性
④ 增强村集体的经营能力,扩大集体收入来源
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调整
②盘活农村资产资源,为推进乡村振兴增添新的活力
③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促进共同富裕
④促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依托这一模式,该村以“产业带动”“劳动创收”“村企联营”等多元化途径,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这表明,该发展模式( )
①坚持以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激发活力
②通过规模化经营管理保障合作社盈利增收
③建立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民增收
④推动了村集体收益与村民收入的互促互进
襄阳市襄州区给出了一份満意的答卷。该区围绕群众发展和致富需求,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创”出扶贫路,柳编是程河镇的传统产业,镇政府鼓励种植户,不断扩大柳条种植面积,以柳编大户带动电商产业发展,走线上线下结合、创新农业经营之路;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农户”等模式,帮助有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就业增加收入。种植结利“调”优增收路,该区以市场为引领,积极调整秋冬种植结构,推进农牧结合、高效种养模式,突出跬천,引导农民增收致富,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载体。家庭农场“带”寛产业路,该区积极引导鼓励龍人、乡贤流转土地,创办家庭农场,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襄阳市襄州区是如何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起来的。
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扎实继续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工作。土地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某村盘活“沉睡”土地,加速土地规模适度流转,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鼓励承包农户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土地流转,以项目带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由村集体牵头发展农业,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举办乡村大讲堂,分享最新农业资讯;成立村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牛养殖大棚和生猪繁殖场,吸纳村民入股;硬化出村路,修建冷库,与外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积极引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项目,逐步形成产业强、环境优、家园好的乡村振兴之路。2020年,该村被评为市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村,2021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说明该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对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借鉴意义。
①发挥宏观调控的决定作用,实现央企估值重塑
②集中优势业务优质资源,提升央企核心竞争力
③促进国有经济结构优化,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④推动国企治理体系改革,打造中国优势资产
①确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变农业生产关系
②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导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④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主体培育
新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专业公司、农民合作社等主体1800余家
流通促进
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邮运通”新模式广泛推行
资金支持
相继推出“花椒贷”“种子贷”等30余款特色信贷产品
这些举措带来的影响有( )
①发展农民合作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②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农业现代化
③推出“花椒贷”——增强财政对农业的扶植力度——助力乡村振兴
④构建为农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①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农业法的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②全国人大负有农业法的实施责任,所以要进行执法检查
③全国人大是农业法的立法主体,也有权修改完善该法律
④农业法体现了法的社会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某村以“经营村庄”的思维,探索实施“三变五合”模式,让农村资产市场化公司化运营,村集体与村民实现“共赢”。
村党员干部通过入户走访、党员带头等方式,统一流转村园地、林地等约1200亩至村集体,并成立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置业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旅游股份合作社、劳务股份合作社等五大合作社,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破解土地分散难题。该村还以五大合作社为载体,形成人才、土地等资源包,降低企业进驻成本。同时以“店小二”精神提供精准服务,主动为企业建设水电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助力企业“拎包入住”。
目前,该村已成功引进一批优秀企业投资,生态农业、田园观光、特色民宿等项目已经或即将投入运营。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从3万元增至50多万元,村民也享受到了“租金+股金+薪金”的“三金”分红,在富民强村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其做法入选广东省《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①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②促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
③提高农业生产率
④明晰土地产权关系
①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②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③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④建立村集体和农户利益共同体,促进共同富裕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组织形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具体农场。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并再次强调要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突出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迅速,数量已经超过87.7万户,据2019年农业农村部信息:我国家庭农场大多由小农户升级而来,经营规模在20~200之间;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种养结合,其中种植业农场有56.1%采用了喷灌技术,养殖业农场有近80%进行了粪便资源化、综合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在不少家庭农场中,父辈负责生产、子女负责营销,经营的农产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全国有36.9%的家庭农场加入聊农民合作社,参与和分享农机、良种、技术、订单等服务。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发展家庭农场对于激发乡村经济活力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