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来自乱世的渔人来说,桃花源里的和谐与宁静是可贵的。而东晋士人对理想社会还有另外的描述,请结合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海内十洲记(节选)

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

(1)  文中的瀛洲岛是怎样的?
(2) “世外桃源”与瀛洲岛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注]①休于树:在树下休息。②伛偻:指老人。③提携:指儿童。④洌:清。⑤陈:陈列。⑥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⑦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屋舍俨/颓乎其间者 B. 游人而禽鸟乐也/有孙母未 C. 至于者歌于途/势竞上 D. 村中有此人/之,欣然规往
(2) 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 【甲】文桃花源中的人与【乙】文中的滁人,有何共同点?分别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追求?
文言文阅读 困难
2. 旅行者都想去探访神秘的桃花源,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老子《道德经》)

【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什伯: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泛指军队基层队伍;超过十倍、百倍,言极其多。②重死:重视死亡,也就是说珍惜生命。③滁:滁州。今:北宋。北来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⑤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⑥上:皇上。⑦涵煦:滋润化育。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答之  

②使民重死而不远     

唐失其政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

(3)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桃花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B. 【乙】文主张国家要小,疆域不要大,远离战争,让百姓安居乐业。 C. 【甲】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 【乙】文让老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邻国之间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
(4) 【甲】【乙】两文中,作者想象的“理想国”有什么相似之处?
(5) 【甲】文中的桃花源人与【丙】文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形成的原因相同吗?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