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对自己的“近代”有着不堪回首的记忆,“落后”“屈辱”“挨打”等受损者心态占据了主线.但我们翻检近代,不乏有精彩、荣耀和辉煌。在21世纪多元文化环境中,应适时地反省中国人的“近代记忆”,“重写近代史”。如《近代记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求富与求强: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等,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解。
根据材料,阐释一则晚清时期中国“近代记忆”,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不得照抄材料中的书名)。
材料一:
材料二:义和团运动是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翦伯赞《义和团》(1958年)
材料三:义和团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出更多的反侵略勇气。其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92年)
①倡导政治制度的变革 ②具有反帝爱国倾向
③领导阶级的理论先进 ④存在盲目排外行为
义和团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义和团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材料一
时间
督抚设置沿革概略
永乐十九年
河南水灾,百姓流亡,右都御史王彰巡行河南发放仓米赈济,同年,为安抚军民,朝廷还派多名廷臣巡抚天下,“暂遗即还”。
宣德年间(1426--1435年)
宣德初,命胡概巡抚苏、松、两浙。其后数年,江西、河南诸省依次专设巡抚官。一般说来,“往来远抚”,与布政司合署办公。
嘉靖年间(1522—1566年)
总督、巡抚发展成为凌驾于三司之上的常设机构,三司只是名义上法定的省级机构,但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清代前期
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人,摹举官受,修饬封疆”,总管一省或二三省的地方最高军政大员。巡抚从二品,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材料二 督抚制度在清朝已经十分完善。中央政府在日常运作中,对于朝廷与督抚的关系,各个督抚之间的关系,处理原则就是“大小相制、内外相维”。“大小相制”指通过统辖以大制小、通过分权以小制大。在督抚制度中,督抚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统领本省文武官员此为以大制小。地方上设置的希政使司、按察使司和将军(或提督)分别对中央的户部、刑部和兵部负责,达到对督抚分权的目的,这是以小制大。“内外相维”指在中央,六部有最高行政管理职权;在地方,督抚行使具体行政管理职权。这样督抚虽然拥有重要职责和权力,但同时,这些都是中央所授,督抚的权力被中央严格控制。……依靠一系列制度法规和凡事必须“奉旨而行”的原则,督抚在行使权力之时受到很大制约。正因如此,中央与地方之间保持了200多年的权力制衡。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战争的原因,这种平衡被打破。
——摘编自杨明《晚清督抚制度与权力制衡》
史料中的刘坤一
刘坤一(1830—1902),字砚庄,湖南新宁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廪生出身,湘军宿将,清末重臣。刘坤一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刘坤一和晚清社会。下表是研究刘坤一的部分相关史料。
下表
史料1《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至同治五年(1866)奏报、上谕
史料2《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三年(1874)
史料3《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至光绪十年(1884)
史料4《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
史料5《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
史料6《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年出版
史料7《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年出版
——据《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
史料中的刘坤一刘坤一(1830—1902),字砚庄,湖南新宁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廪生出身,湘军宿将,清末重臣。刘坤一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刘坤一和晚清社会。下表是研究刘坤一的部分相关史料。
史料1《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
(1866年)奏报、上谕
史料2《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
三年(1874年)
史料3《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
史料4《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
十四年(1908年)
史料5《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