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

材料二

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急需为各行各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材料三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材料四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 对材料二所述的问题,秦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货币和文字名称是什么?
(3) 材料三中的“上”是谁?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4)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来统一思想?
【考点】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汉武帝的大一统; 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先秦时期 ,我国传统社会的共治理念就已萌芽。战国的《六韬》就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记载;西汉的《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观念,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共治观已经形成。在治理模式上,“共治”表现为国家层面上的“君臣共治”和地方层面上“官绅共治”。

——徐亚文、刘洪彬《共治理念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材料二: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共治理念在治理模式上有哪些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在国家治理上有何主张?
(2) 根据材料二分析,秦帝国的官僚体系有何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董仲舒变革汉代人才选拔制度有什么作用?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