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屈辱沧桑】 

1997年7月1日,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当天,15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誉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之钟,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刘妙雄杨波《南京静海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大水法遗址

材料二:【抗争探索】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
下田,天下人同耕。
——《天朝田亩制度》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变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在条约关系史上,《辛丑条约》背离对等原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且,附件内容多为清帝上谕,这些以承诺国际义务为内容的上谕,通过附件的形式成为了和约的一部分。这一新的方式鲜明地体现了列强对华的强权政治和前所未有的霸道性质。 
——李育民《近代中外战争与条约关系(上)》

(1)  材料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的设计与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图片反映了哪一史实?
(2)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特点?图中厂房建立于中国近代哪一运动中?材料中的“政治改制运动”和“暴力反洋运动”各指什么事件?
(3)  材料三中,《辛丑条约》签订于哪一战争后?据材料,分析“这一新的方式”的内涵。
(4)  综上所述,归纳这一时期中国遭受沉重苦难的原因。
【考点】
火烧圆明园; 义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侵略与抗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铁的事实告诉人们,海战决定胜败,海权就是主导权。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清朝政府海权观念淡薄,把海权问题矮化为“海防”问题。……买官卖官,训练荒废,纪律败坏,已是清朝军队中的普遍现象。“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之际,却为慈禧太后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颐和园。

材料三   甲午一战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国人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样……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遮住天。…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1) 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甲午一战”失败后中国人追求“西学致强”的历史事件。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危害?
(4) 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抗争史,还是一部学习西方的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材料一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如何理解?材料一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材料二:1901年带来了新的历史特点,这特点是国内斗争的空前激化和革命高潮的正式涌现。中国人民与清政府的矛盾,成了反帝斗争的突出课题,革命的锋芒指向了清政府。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2)根据材料二下栏材料,概括20世纪初中国历史呈现出的新特点。根据左栏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新的历史特点”的原因。

材料三: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至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商潮

1901年

人国联军战华

《辛丑条约》签订

(3)选择材料三中两个或两个及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示例】

观点: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选择的历史事件: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论述: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与外国人华尔率领的洋枪队激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义和团运动中,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组织了廊坊阻击战,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和清军一起打击八国联军。由此可见,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注:以上示例仅供考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可选用示例中的观点。)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十九世纪末,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0年,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改“剿”为“抚”,以“借御外辱”。义和团逐渐进入津京。联军借口北京使馆陷入危机,于6月17日攻陷大沽。清政府遂向英、俄、日、美等11个列强同时宣战,下令清军与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

——摘自王美平《.义和团的悲壮精神不容嘲弄》

材料二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第十款……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第十二款……降旨,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摘编自《辛丑条约》

材料三︰中国文化在四百年以前,常有若干方面比较欧洲为优。但自彼时以后,遂成停顿不进之象。尤其是对于火车、轮船所引起之世界巨大变迁,未能加以理会。而且数世纪以来,未有外敌严重压迫,以致养成一种不能战争之民族。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拓展《瓦德西拳乱笔记》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改变的原因,并概括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内容所产生的影响。
(3) 你同意材料三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