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B.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考点】
断句;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单选题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孟尚书书

(唐)韩愈

愈白: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圣贤事业,具在方册,可效可师。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积善积恶,殃庆自各以其类至,何有去圣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诗》不云乎:“恺悌君子,求福不回。”《传》又曰:“不为威惕,不为利疚。”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况万万无此理。且彼佛者,果何人哉?其行事类君子邪?小人邪?若君子也,必不妄加祸于守道之人,如小人也,其身已死,其鬼不灵,天地神祇,昭布森列,非可诬也,又肯令其鬼行胸臆,作威福于其间哉;进退无所据,而信奉之,亦且惑矣!

且愈不助释氏而排之者,其亦有说。孟子云:“今天下不之杨①,则之墨②。”杨墨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几何其不为禽兽也!故曰:“能言拒杨墨者,皆圣人之徒也。”扬子云云:“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且将数百年,以至于秦,卒灭先王之法,烧除其经,坑杀学士,天下遂大乱……后之学者,无所寻逐,以至于今泯泯也,其祸出于杨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 , 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释老之害过于杨墨 , 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傍,又安得因一摧折,自毁其道以从于邪也!

(选自《韩愈文-与孟尚书书》,有删节)

【注】①杨:杨朱派   ②墨:墨翟派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在方册          方册:书籍 B. 不为威惕          惕:恐惧 C. 礼乐崩而夷狄横    横:横暴 D. 以至于今泯泯也    泯泯:灭绝,消失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求福利也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B. 其亦有说                    其皆出于此乎 C. 孟子辞而辟之                蟹六跪而二螯 D. 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重为乡党所笑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在答复孟尚书的信中,阐述了自己行事立身不愧天地,不愧苍生,无所惧怕,不会因为担心释氏降祸或想求得好处而改变自己对圣贤之道的坚守。 B. 文章中对信奉者认为佛家会带给人祸患的说法,表示了怀疑,并从佛者的行事上分析,无论佛家是君子还是小人,这个说法都立不住脚。 C. 杨墨学说曾阻止了儒家圣贤之道,韩愈与杨雄都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认同孟子对正道的作用,认为孟子的功绩不会比夏禹小。 D. 杨墨盛行,发展到后来,以致秦焚书坑儒,后虽汉代重兴儒道,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韩愈排斥佛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儒道危在旦夕、衰微灭绝的可怕境地。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释老之害过于杨墨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况万万无此理。

②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 , 而拙于活己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方孝孺《深虑论》)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 ,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

汉惩秦之孤立A于是B大建C庶孽而为D诸侯E以为同姓之亲F可以相继而无变G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使动用法,与《兼爱》“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相同。 B. 肆,恣纵,放肆,与《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相同。 C. 区区,形容微不足道,与《答司马谏议书》“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相同。 D. “为者败之”中“之”与《陈涉世家》“怅恨久之”的“之”用法不相同。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写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孝孺和老子都同意做事需要未雨绸缪,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要图谋打算,要在祸乱产生前就要处理妥当。 B. 秦始皇灭六国后,认为周朝灭亡之因是诸侯强大,于是改行郡县制,但未能预见汉帝刘邦于陇亩之中崛起。 C. 材料一末段再次点题,并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进行论述,最后以反问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味隽永深长。 D. 方孝孺认为要知天下之变,不是靠“智虑”“法术”能做到的,只要以德合“天心”,就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4) 将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

②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 材料一作者认为导致历代帝王国家覆灭的根本原因是“深虑”不足,这种不足体现在哪三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潮之有韩祠非一日矣。昌黎有德于潮,民思之不忘,故合山川草木皆号之以韩,而祀昌黎于韩山之麓,以云报也。时代既殊,修废不一。而揆厥所由,莫不时平政理而兴,时乱政窳而坠。然则一祠之兴革,固世道盛衰之攸关,吏治得失之所系也。迩年以来,狼烟频炽,民宇荡然,而祠亦与之俱荒。向之鸟革翚飞,俱变为窜狐牧马之所矣。岁在丁巳,果庵林公祖下车伊始,即叹曰: “予今者实牧兹土,而令先贤之榱桷弗光,谁之责也? ”乃以庚申秋涓吉鸠工,至今春告成。植之蠹者易之,垣之圮者饬之。堂宇门庑,莫不次第修举。

至潮之东鄙,密迩闽漳,韩江一线,实为之限。其间旌轺往来,商旅辐辏,惟广济桥是赖。自经寇焚兵躏,桥之梁坏石崩,行人惴惴。公更其腐材,理其颓石。驺舆声喧,行旅踵接。至于量费庀材,一木一石,皆出诸俸入之余,不至累吾民。公之功绩,更仆难数,此特见其一班耳。

慨自古治既远,循良之风不作。吏于其土者,大率以官为传舍,视民若路人。其谁能家视官、子视民,谋民之利,而不以扰民。吾于是叹公之造潮也深,而潮之邀惠于公也厚矣夫祛弊兴利而不尸其功者贤牧守之事也颂德铭勋,以永声施于勿谖者,乡士大夫之责也。是安可以无纪? 晚生曾华拜撰。

(节选自曾华盖《重修韩公祠及广济桥碑记》,有删改)

材料二:

刺潮八月,兴学范民。存恤孤茕,逐远恶物。去潮之日,潮人怀思,于东山建祠塑像,永寓不忘。

源以菲才,叨守潮郡,景仰先哲,动息如之。正统元年,巨飙作挠,韩祠瓦木尽拔,几成废墟。源廓其规制,海阳丞江仪凤又益泰山北斗亭于当途。潮之士民佥谓:韩子去今六七百载,民之顷刻不忘。庙或中废,民实以忧。幸得君侯复其庙貌,宜有所述。

源谓韩子拨伪反真,以兴典宪; 进谏陈谋,秋霜凛冽。使人道益明,儒道益尊。岂惟六七百载潮人之不能忘,千万载天下人之所不能忘也!

(节选自王源⑤《增修韩祠记》,有删改)

注:①韩祠,韩愈治潮,勤政爱民,潮民建祠纪念。②昌黎,指韩愈。③果庵林公祖,指林果庵,其时任潮州知府。④榱桷,屋椽,此处指祠堂。⑤曾华盖,人名。⑥王源,曾任潮州知府。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而潮之邀惠A于公也B厚矣C夫D祛弊兴利而不尸E其功者因贤G牧守之事也H颂德铭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成语有“唯才是举”,其中的“是”字与此用法相同。 B. 子,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名词作状语,与《过秦论》“云集响应”的“云”用法不同。 C. 宜,应当、应该,与《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宜”字意思相同。 D. 岂惟,难道只是。其中的“惟”与《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的“惟”意义不相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立论宏远,将韩祠的修废提至与世道、吏治相关联的高度; 材料二则起笔追溯往昔,历叙韩愈治潮政绩,突出潮民对韩公的怀思之深。 B. 两篇材料均提及潮州官员修缮韩祠的事迹,但修祠缘起迥然相异,前者是兵灾战乱以致韩祠荒废,后者则是自然灾害导致韩祠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C. 广济桥,连通潮闽两地,便于车辆往来、经商营业。后遭毁坏,幸得林知府拿出自己多余的俸禄,予以整修。此举为民谋利,而又不会侵扰民生。 D. 曾华盖为林知府撰文作记,既如实记录知府在某次下车寻访潮祠时的言行,还写出后辈对贤者的敬重; 王源则是自述任官经历,语辞谦和而得体。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植之蠢者易之,垣之圮者饬之。堂宇门庑,莫不次第修举。

②源廓其规制,海阳丞江仪凤又益泰山北斗亭于当途。

(5) 两篇文章写法相似,多是“叙事之后,略作议论以结之”。请分别概括两篇材料文末议论内容的侧重点。  (5分)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