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2)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考点】
翻译;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翻译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文王邓,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据菜。二子出采,见老丈载畚,乞焉,不与,搏而夺之。王闻之,令皆拘二子,将杀之。大夫辞曰:“取畚信有罪,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言卒,丈人造军而言曰:“邓为无道,故伐之。今君公子搏而夺吾畚,无道甚于邓。”呼天而号。君闻之,群臣恐。君见之,曰:“讨有罪而横夺,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爱子弃法,非所以保国也;私二子,灭三行,非所以从政也。丈人舍之矣,之军门之外耳。”

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夫直士持法,柔而不挠,刚而不折。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岂吾有营私之意也?何廷理之驳于法也?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氓,方正公平。”

楚庄王之时,太子车立于茅门之内,少师庆逐之。太子怒,入谒王曰:“少师庆逐臣之车。”王曰:“舍之。老君在前而不逾,少君在后而不豫,是国之宝臣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至公》)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执A一国B之柄C而以D私闻E与吾生F不以义G不若H吾死也。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伐,文中指攻打、攻伐,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含义相同。 B. 谢,此指谢罪、赔罪,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含义相同。 C. 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屈原列传》中子兰曾任此职。 D. 国人,此指国都中的人,其中“国”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的“国”含义相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国两位王子采野菜时看见一位挎筐的老人,在乞要无果的情况下便强行夺筐。后来老人到军营理论,楚文王闻听后召见老人并将在军门外斩杀二子。 B. 刑狱官在得知犯法之人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便将其释放。子文对刑狱官的做法深感不满,并从该做法的危害角度对其进行教育和斥责,令其依法行事。 C. 成王在得知子文的事情后,也急忙屈尊到子文家中致歉,主动承担放任下属枉法的责任。当地百姓为此还作歌传唱,以表达对子文的肯定和信任。 D. 在对待少师庆驱逐太子车驾一事上,楚庄王没有迁就太子的怨气,反而让其理解少师庆的做法,并对少师庆执法中不顾及个人利益的行为大加赞赏。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取畚信有罪,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

②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

(5) 从选文看,楚文王和令尹子文有哪些共同的品行?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意思是本来,与庄子《五石之瓠》“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意思相同。 B. “鄙”的意思是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用法不同。 C. “爵位”是指古代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 “劝”的意思是鼓励、劝勉,与《兼爱》“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的“劝”含义不同。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地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有效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B. 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C. 墨子认为,官员和民众的身份地位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效仿古代贤君通过公平竞争筛选出有能者和无能者。 D. 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②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白。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则君子注错①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节选自《荀子·荣辱》)

[注]①注错:措置,安排处置。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好荣A恶辱B好C利恶害D是君子小人之所E同也F若其所以求之G之道则H异矣。

(2) 下列对材料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可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文中指前者。 B.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与成语“何足挂齿”中的“挂齿”的意思不同。 C. 疾,极力、尽力,与《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中的“疾”的意思相同。 D. 弥,更加、越发的意思,与成语“欲盖弥彰”“欲盖弥著”中的“弥”的意思相同。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针对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行的现状,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学习的态度和结果,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 韩愈认为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人,并不是传道解惑的老师;只请教断句这些小问题,而忽视大问题的人是不明智的。 C. 荀子认为小人的智慧用在说荒诞的话、欺诈或做出禽兽的行为上,并不是真正的智慧,其结果也一定会遇到他所厌恶的。 D. 荀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资质、智慧差不多,但他们的做法并不相同,采取正常途径的君子比采取怪僻途径的小人更容易出现危险。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

(5) 两则材料都说到了“君子”,韩愈和荀子对“君子”的态度有何不同?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