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马克思以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考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化。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仍处于“内在分裂的文明形态”,其建立在阶级社会的分裂和对抗之上,人类文明还没有完全超出其范畴。在中共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文明观”。
——摘编自《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历程》
问题:根据材料马克思“人类文明形态”理论,就“内在分裂的文明形态”整体或其中一个阶段,或就这一阶段中的小段,提出一个具体的文明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要求:提出文明形态准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持续到19世纪中叶,包括棉纺织工业、采矿业、冶金业的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在其发展伊始对工业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它却逐渐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马克思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材料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与自然科学揭示一般物质世界的必然性不同,社会科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科学”和“解释性科学”,不但要揭示社会规律的必然性,还要揭示把这种必然性变成现实可能性的社会力量和实现道路。古今中外历史表明,激烈的社会大变革一定是以思想的大发展为充导,也一定是以思想的大丰收为结果的,因为深刻的社会实践需要伟大思想的引领,生动的社会实践又催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摘编自刘汉俊《伟大社会变革呼唤创新思想理论》
结合中外思想发展史的相关内容,论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材料一 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是面向经济正义新问题、扬弃传统经济思想进行创新性转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更加睿智地观察时代特征、透视资本主义社会、体悟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思想。马克思认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克思将这“天才的大纲”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立足于现实社会,找到了现实社会两大矛盾产生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认清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解决办法要从经济根源中寻找,要依靠无产阶级广大劳动群体的力量加以实现。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的发展意味着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能够实现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从而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摆脱物对人的支配,摆脱人对人的支配,实现自主地使用物、利用物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彰显人的本质。
——摘编自汪琼枝《论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的历史生成及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经济正义始终是党的不懈追求。我国的经济正义的构建是一个随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顺应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推动我国经济正义构建迈上更高的台阶。邓小平基于对社会主义和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多项措施恢复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正义性,重塑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分配正义的合理样态。江泽民强调,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经济正义,保障社会公平。胡锦涛提出,努力推动形成“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摘编自张雷《新中国经济正义的社会构建及当代启示》
作者、著作、出版时间
简介
[英]C·L·莫瓦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首次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
该书采用国别史、地区史、专题史交错的混合体例,对世界近代史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尝试加入对当事人心理、性格等层面的分析,主线不清晰,歪曲非西欧国家特别是亚非国家的历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 》(首次出版于1970年)
该书采用全球史的视角,将1500年以来的历史分为西方崛起时的世界、西方占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和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三大阶段, 对思想文化史、妇女史着墨不多。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首次出版于2000年)
该书以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历史事件或运动为逻辑主线来编撰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引入“跨文化交流”的核心概念,揭示文化交流与互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对历史进程的纵向演进及国别差异的横向揭示不足,对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内在逻辑和重点内容也凸显不够。
时人笔下的欧洲
材料一:1866年,清政府派斌椿、张德彝等人出使欧洲,图5为使团笔记摘编。
轮船则以火灼水,藉水气之力以运船。闻北名罕(伯明翰)人民三十五万,此地(指曼彻斯特)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往织布大行遍览。……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皆用火轮法。
申刻,至公议厅。高峻闳敞,各乡公举六百人,共议地方公事。英属各乡镇,皆公举一人司地方公事。
西洋照像法,摄人影入镜,以药汁印出纸上,千百本无不毕肖也。……各国新闻纸,称中国使臣将至,两月前已喧传矣。
西俗男女婚嫁,皆自主之。未娶未嫁之时,彼此爱慕,相交如友。
材料二: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①发表《共产党宣言》 ②创建“新和谐公社”
③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④改组“正义者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