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自古便饱受疫病之苦,同时在几千年的抗疫史中总结了许多抗疫的经验,对今天的疫情防控有重要借鉴意义。

材料一: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述论》

材料二:随着疫情的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据1911年7月11日上海《时报》载,当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皖北灾后患疫百姓众多。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

——摘编自周利成、左力《近代中国的防疫、验疫与治疫》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隔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并分析意义。
【考点】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铁路变迁。

材料一   清朝定都北京后“漕运初悉仍明旧”,利用水道将南方粮食运到北京,也从北京周边省份购买一些粮食。道光年后,运河淤塞,每年只能运抵京师100万石。于是,清政府积极开辟更广阔的粮食供应市场。光绪二十三年(1897)京奉铁路天津至北京段建成通车,此后京汉、京绥、津浦等铁路也相继通车,全国各地粮食顺利运往北京,粮食供应不再成问题。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取消漕运。

——摘编自《近代北京的粮食供应》等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主修筑京张铁路。……担任京张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是洋务运动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他召集北洋武备学堂铁路工程班以及山海关铁路学堂的毕业生组成技术人员队伍,经过反复勘测、计算和比较,最后选定线路。这条线路最困难的一段是南口至八达岭段,那里地势险峻且坡度很大,于是青龙桥站采用了“人”字形的设计方案。1905年12月,一列铺轨工程车的车钩链子折断,造成脱轨事故,各种质疑纷至沓来,詹天佑没有惊慌,反而冷静思考如何保证每节车厢之间的连接万无一失。后来,他采用了自动挂钩法,完美解决了该问题。

——摘编自李占才《中国铁路史》等

材料三   张家口至北京全程210公里,用牲畜运货大约需要40小时,火车开通后,北京至张家口仅需6小时,速度提高了7倍,促进了人们对效益的追求,也改变了淡薄的时间观念。一些商人到张家口桥东区投资建设,使这里一改往日荒凉,代替桥西区成为张家口的经济中心。一时间,张家口商业发达,市场繁荣,成为华北的重要商埠。

——摘编自《京张铁路河北段文物遗存调查》等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北京粮食供应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
(2) 依据材料二,分析京张铁路成功修建的原因。结合所学,说出京张铁路修建的重要意义。
(3) 依据材料三,谈谈京张铁路给沿线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请你就如何保护和宣传京张铁路建言献策。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