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全盛时期(12-13世纪),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几乎每一座较大的城市里都建立了大学。当时著名的大学如牛津大学为欧洲培养了中世纪最杰出的实验科学家罗吉尔·培根和宗教改革运动的伟大先驱威克里夫。这些学校的学生成分复杂,既有教会助祭等神职人员,也有平头百姓。学生只被要求具备一点点拉丁文基础,且付给教师少许学费即可入学。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入门教材通常是《圣经》中的诗篇和各篇章,然后是早期基督教教父们的作品,最后则是古典的拉丁文学。教师和学生如果犯了罪,可以不受世俗法庭的审判,由教会法庭来处理。
——摘编自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材料二 16世纪末17世纪初,法、英、德等国逐步摆脱中世纪统一的大学办学模式,结合本国实际,在课程中设置大量世俗性学科,形成带有强烈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和课程结构。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近代研究性大学基本上借助于政府强大的政治力量。从1860年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相继建立和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欧洲各国高等教育机构陆续都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设置课程和专业,通过或者在传统大学之外建立新型高等教育机构,或者将中等教育升格等方式,相继发展了职业技术教育。
——摘编自黄福涛《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动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