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文学作品阅读。

【科幻世界】

听说《流浪地球2》春节期间上映,小粹一家人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可称为中国科幻里程碑的电影。父亲说,如果用刘慈欣的语言,该如何表述“过年了”呢?小粹神秘地说:我知道,银河系第三旋臂边缘的一颗蓝色行星上的碳基生物,正在庆祝他们居住的行星在该恒星系里又完成了一次公转。

材料一

中国原创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片中层出不穷的“硬科技”元素让观众大呼过瘾。从科幻回归科学,想象中的它们能实现吗?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科学家。

行星发动机造得出来吗?影片中,人类计划给地球安装上万座巨大的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开启“流浪之旅”,这些发动机依靠重核聚变产生巨大能量。长期研究核聚变能源的专家王腾说:“让聚变能推动星球旅行可能为时尚早,但点亮一盏灯大有希望。”

量子计算机真的无所不能?电影中,拥有超强算力和自我意识的量子计算机550系列让人惊叹。“很显然,它已经是一台优秀的通用量子计算机了。”中国计算机学会量子计算专业组秘书长郭国平教授说。一位国内量子计算领域知名学者表示,目前国内外量子计算机距离科幻电影中所展示的应用至少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节选自《<流浪地球2>里的“硬科技”,科学家们这样说……》,有删改)

材料二

《流浪地球2》中有一被誉为“全场最有价值道具”的最高算力的智能量子计算机MOSS贯穿全局,它计算出地球即将遭遇多次危机,可实现全球复杂计算资源融合与调度,以满足数万座发动机协同运作,并支撑“数字生命”计划所需算力。

相对于传统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数字0或1,量子计算机使用的量子比特以一种0和1复杂混合的量子态表示和存储信息。量子计算利用诸如叠加和纠缠等量子现象进行计算,能够实现经典计算技术无法比拟的巨大信息携带量和超强并行计算处理能力。打个比方说,算盘和现有计算机的算力差距,就是现有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算力差距。普通计算机运算15万年的数据,量子计算机可能只需1秒。据了解,从2020年开始,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本源量子已研发出的“本源悟源”1号和2号就已陆续通过本源量子云平台面向全球用户提供量子计算服务。

(节选自《<流浪地球2>中的量子计算元素并非科幻》,有删改)

材料三

尽管《流浪地球2》成绩斐然,考虑到市场情况和发展瓶颈,中国科幻电影要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力,带领中国科幻电影真正突围,仍面临重重挑战。

有媒体将中国科幻电影的瓶颈归纳为两个层面:科幻编剧缺乏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制作端硬件设备与相关专业人才不足。正如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苟利军所言,“科幻电影不仅可以在娱乐的基础上折射当代的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伦理甚至哲学思考的文化载体,而且还承担了科普的重要责任。”在“硬科学”中融入“软思考”,引发观者对“现在”和“未来”的反思,这些并不简单。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壮大,观众对影片的要求不再仅限于“硬核科技”层面,更强调作品的时代内涵和人文思考,这也是业界所公认的、最伟大的科幻作品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因此,与“硬核技术”同等重要的还有影片对普世价值的传递。

(节选自《<流浪地球2>再掀讨论热潮中国科幻电影如何突围》,有删改)

(1) 下面与原文的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 从科学家王腾的话可以推断,喷出冲天蓝光的行星发动机在不久后大有希望成为现实。 B. 国内外量子计算机距离面向全球用户提供量子计算服务至少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C. 尽管《流浪地球2》成绩斐然,中国科幻电影仍面临重重挑战。 D. 培养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兼备的编剧和电影制作者,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至关重要。
(2) 《流浪地球2》掀起观影热潮,有资深媒体人评价说:“的确是好片。”请结合阅读文本和链接材料,向小郡谈谈什么是“好的科幻电影”。

【链接材料】人类的勇气可以跨越时间,跨越每一个历史,跨越当下。——《流浪地球2》

【考点】
新闻、材料类文本;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非文学作品阅读

国风盛宴,华芳共赏。汉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近年来持续“破圈”式传播。下面,请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感受华服之美,共赴文化盛宴!

材料一

①夏衣冠,在今日被称作“汉服”,又称汉衣冠,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②秦汉时期曲裾深衣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③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通常由一轻薄的纱罗制成,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水田衣,是明代流行的一种“时装”,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水田衣的制作,在开始时还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

(摘编自刘永华《中国服饰通史》)

材料二

①“汉服”是自古存在的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但因为历史的原因,期间断代了 300多年。 此番对汉服的接续,不仅是要找回其外观样式,还要重新拾起传统,使其扎根于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老树发新芽。

②当下的汉服而言,若要找回这一系列的传统服饰,找寻古代汉服的外观样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要跨越古代到现代的门槛。这两步,需要同步尝试与探索,我们不能有着先考据还原,再传承接续之说。“汉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的目的是推动它重新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组成部分,而不是零碎的边缘化记忆和古代款式的生搬硬套,更不是对于某一朝、某一代服饰的全面复盘,所有的事物都应当顺应时代变化做出一定的调整。所以这里的核心是传承,但绝不是随意“改良”,是根据考据后,经过总结与归纳之后的古代服饰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来做接续与设计,绝不是随便想象发挥。

(摘编自梦玥、若木《复兴的汉服,接续的传统——重新认识回归现代的汉服》)

材料三

对于大众而言,传统文化是既远又近的存在。这里所说的“远”指的是其相对陈旧的表现形式难以和现代大众进行广泛对话,而“近”则是因其中蕴含着对当下有巨大启迪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因此,如何给传统文化换上当代人青睐的“新衣”,又如何将其“内核”与现代化表达扣合起来,成为一道颇具难度又亟待解决的命题。对此,当下的新国风文艺作品或广泛融合舞蹈、情景剧、舞台剧等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态,或借助多元化和大众化的传播媒介,通过古风影视剧的创作、 短视频等来加大对文艺作品的宣传,或借助博览会、实地体验馆等, 为观众营造出具有沉浸感和体验 感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这些文艺作品还将抽象的传统文化具象为清晰可感的文化符号,并从诗词歌赋、衣食器物、民风民俗等微视角切入国风的大主题,用稀松平常之物铺展出立体生动的中华文化画卷。当这些生活化元素变成对话古今的载体,传统文化也就与人们的心灵越来越亲近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

(1) 请你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将以下中国汉族传统服饰图片按照商朝、秦汉、唐代、明代的顺序排列。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据还原汉服的外观样式、传承接续汉服服饰文化,这两步没有先后之分,需要同步尝试与探索。 B. 汉服不是单一的某种样式而是一个完整的集合体系,当下,我们都有义务让它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组成部分。 C. 随意“改良”,随便想象发挥,是不能传承汉服文化的,需在经历考据、总结、归纳一系列工作后才可设计传承。 D. 给传统文化换上当代人青睐的“新衣”,将其“内核”与现代化表达扣合起来,是一道亟待解决的命题。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人对龙的崇拜由来已久,从浓厚的原始宗教特征到如今的心愿寄托,龙崇拜至今仍以灵物崇拜的形式维续存在,并且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民间信仰,龙崇拜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难以磨灭。

②人们之所以崇拜龙是因为在中国民间信仰里,龙是掌管雨水的神,它可以让天下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可以让土地干旱如铁,让江河泛滥成灾。另外在政治领域,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把龙作为自身的象征,使之成为一种合法的、并能为全体臣民接受的朝拜对象。由于古代人们没有摆脱神的桎梏,没有与自然界抗争的能力,所以龙崇拜带有迷信的色彩。而当今社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再是蒙昧状态,对龙的认识也就不局限于恐惧、崇拜、敬而远之等方面。

③龙崇拜为人类留下了一种能够用于表现自身某种特定意志或者某些特殊要求的假托之物。所以龙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和情感纽带,不但凝聚了日益分散流动的民族人心,而且为现代分布格局下的中华民族找到新的心灵寄托和精神皈依。虽然图腾观念逐渐消失,但对于龙的崇敬之情,并没有减弱,而是在新的条件下被赋予新的含义,有了新的发展——龙文化有助于重塑中国民族振兴腾飞的新形象。

(摘选自《汉字文化》2022年06期,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古代民间传说中,故宫坐落在龙脉节点上,皇帝作为天子,吃穿住用行都离不开龙。

②皇帝的衣服有很多种,其图案、装饰有很多样式,我们统称为“龙袍”。明清皇帝龙袍的正面龙特征比较明显,明代匠人模仿正面人像的表现手法,创造了正面龙纹。这种龙纹双目与观者对视,须发均飞扬起来,张口作怒吼状,展现了庄严与威慑力。清代正面龙纹下额长过上预,比较像“地包天”,更显凝重苍老。

③在皇家世界里,各种器物都离不开龙,皇帝皇后的皇冠凤冠、皇帝的椅子、玉玺与装玉玺的盒子、瓷器、漆器、兵器,甚至烛台、痰盂都离不开龙。

④太和殿最初名为奉天殿,后改为皇极殿,殿顶天花正中雕有盘龙口衔宝珠俯首下视,寓意皇帝受命于天。殿内正偏后设须弥座式木基座,该座椅背上缠绕9条金龙,椅背正中有1条金龙昂首踞立,底座呈“须弥座”,上雕二龙戏珠。据统计,太和殿内外龙纹、龙雕等各种形式的龙有14000条左右。

(摘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1月)

材料三:

①以龙命名寄寓吉庆祥瑞愿望。江西赣州兴国有两处因龙得名的地方,古龙岗镇便是因圩后山冈似龙、传说有神虎跨龙而过得名,谐音古龙岗;鼎龙乡因圩背三座似龙影的小山,形成“三足鼎立”形态,从此改称鼎龙圩。

②流经井冈山龙市镇的龙江河相传系深山龙王喷出涎水形成,龙王常循水现身于一片石头河床上,故此地被称为龙头。龙头渐成周边地区集市贸易之地,砻匠将生产的砻床到龙头出售,生意非常兴旺,因而有了君市之称。民国时期,砻床交易渐渐消失,于是当地以龙江为历史载体,改称龙市。

③以龙命名,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是人们文化心理和对所处自然环境特别是地形地貌认知的结果。

(摘选自《信息日报》2024年2月4日)

【注】①砻匠:专门制作和修理砻的工匠。砻,lóng,农具名,用于破谷取米。之后的砻床是指砻谷的工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述材料围绕着“龙文化”进行阐释和介绍,体现了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B. 材料一主要阐释了中国人崇拜龙的深层原因和从古至今“龙文化”的重要意义。 C. 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故宫中龙形象的使用,以及明清两朝龙形象的变迁。 D. 材料三主要介绍了江西以龙命名的地方,有赣州的龙市、井冈山的龙市镇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对龙的崇拜由来已久,崇拜的精神文化内涵千年来从未改变,一以贯之。 B. 古代对龙的崇拜带有迷信色彩,而当今社会,对龙的认识不局限于恐惧、崇拜、敬而远之等方面。 C. 材料二充分印证了材料一中历代帝王把龙作为自身象征,为巩固统治让龙接受全体臣民朝拜的内容。 D.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的象征,中国人喜欢以龙命名,寄寓了吉庆祥瑞的美好愿望。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云教育”是指基于云计算应用的教育平台服务。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它搭建了一个可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从而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近年来,“云教育”受到国内外众多教育界人士关注,此次疫情的发生让“云教育”在我国得以大面积推广。不可否认,在实践过程中,“云教育”在新技术的运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质量的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教育,传统课堂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

(摘编自杨国营《云教育拓展未来教育想象空间》)

【材料二】:

图一:学生喜欢的上课模式(传统课堂、线上教学1、线上教学2)调查(可选取二项)

①传统课堂+线上教学2   ②传统课堂  ③线上教学2(互动多样型)④传统课堂+线上教学1   ⑤线上教学1(听讲为主型)

图二:你认为线上教育的优点有哪些?(答题人数451人)

(来源:衢州新闻网)

【材料三】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于2月17日正式开通后,一直运行平稳顺畅,浏览人次逐步攀升,覆盖各省份。截至5月11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73亿,访问人次达17.11亿。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收视率大幅跃升,在全国卫视关注度排名进入前10。家长和学生普遍反映网络云平台界面清晰、使用便捷、内容丰富、资源优质、观看流畅。

“在‘停课不停学’工作中,各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累了宝贵经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教育部与工信、广电等部门在政策、技术上的密切合作是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重要保障。线上教育为保障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特别是为薄弱学校、艰苦边远农村地区输送了优质资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吕玉刚同时表示,这次在线教育实践,也暴露出网络运行保障能力还存在不足,体系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破解。

如何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教师需要在实时交互的场景下,及时准确地采集学生的学习成效数据,随时调整教与学活动。在线教育要从‘单声道’向‘双声道’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清华大学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介绍。

(摘自《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73亿》,《人民日报》2020年5月5日)

(1) 下列关于“云教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教育”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有共享性、重复性、不受时空限制的便利性等优势,但也有自身的短板。 B. “云教育”要达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分工协作,缺一不可。 C. 疫情期间“云教育”在我国能够大面积推广,得益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与推动,工信、广电等部门的积极配合。 D. 未来的“云教育”如果实现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将成为未来教育主流,并逐渐取代传统课堂。
(2) 材料一结尾说:“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复课后“云教育”继续探索的必要性。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