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二: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学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上)

材料三:“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最后关头”演说

(1) 材料一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取怎样的态度?带来了怎样的恶果?
(2) 材料二反映张学良“彷徨无策”的原因是什么?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3) 根据所学知识,“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考点】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上十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了爆炸柳条湖铁轨的按纽,中日延续了十四年的第二次战争从此爆发。接着,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短短4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陷,从此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胡德坤著《中日战争史》

材料二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材料三     1938年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提出,通过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再到优势。《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四     1938年6月开始,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五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摘自义教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 材料一描述了什么事件?材料二中的“陕变”有什么影响?
(2) 据材料三,归纳《论持久战》对指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贡献。
(3) 根据材料四,指出武汉会战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的战役。(一个即可)
(4) 据材料五,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请用中国共产党的1个抗战史实说明材料的观点。(从事件、意义等角度展开)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