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新时代中国史学,既要立足中国,又要放眼世界,推动历史学相关学科融合发展。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对话与融合,是历史学永恒的命题,将中国史与世界史互寓其中,有助于对中国史有更深刻的诠释,有助于对世界史有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对人类历史的科学探索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释人类文明的真谛。
请以“中国与世界”为主题,自拟命题,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征文。(要求:自拟命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顽强生命力的优秀思想文化。它包括从远古到鸦片战争以前形成的古代优秀文化和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形成的近代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有两点理由:从文化积淀来说,“积淀”是一个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持续过程;相对于“现代”来说,“近代”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发展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就在于它能不断吸收新的血液(包括外来文化)。
——摘编自程潮《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材料: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强调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鉴互通等理念。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元包容,中国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从而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华文化在多元包容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有的淘汰了,有的发展了,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富有生命活力。
文化交流中需要树立起文化主体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跟其他文化交流,才能更好地吸取其他文化优秀的东西。如果没有文化主体意识,我们就看不到自己文化的长处和短处,也看不到其他文化的长处和短处,不知道怎么取长补短。
——摘编自楼宇烈《多元包容的文化生命力》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华文化的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材料:20世纪前中期,内藤湖南提出的“唐代是中世纪结束,宋代是近世开始”的“唐宋变革论”成为显学。当时的中国很少有人过问,中国研究者的论著几乎不涉及分期问题,史学界的研究重点是汉唐盛世,王安石变法岳飞抗金、宋与辽夏金和战等成为时论的重点。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唐宋变革论未能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20世纪80-90年代,该学说引起了中国学者有限的关注,这与宋史学者受建国以后所确立的封建社会内部分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之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指出“唐宋变革论’"在国内史学界的学科处境,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历史时期,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摘编自《礼记·表记》
材料二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摘编自【西周】《尚书·泰哲》
材料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摘编自【春秋】《管子·牧民·四顺》
材料四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摘编自【战国】《孟子·尽心上》
材料: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存世的大量文献中,有很多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字书写、镌刻在一起的文献,形成颇具特色的合璧文字文献。
汉代
汉文、佉卢字合璧钱币“马钱”
魏晋至唐朝
最早的双语词汇表《汉语-于阗语词汇》
汉文、突厥文合璧《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
藏文、汉文合璧《唐蕃会盟碑》
汉文、回鹘文合璧题记
宋辽夏金时期
汉文、西夏文合璧《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双语双解西夏文、汉文对照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
西夏文、汉文合璧历书及社会文书
西夏文、汉文合璧壁画题记
用藏文注音的西夏文佛经
汉文、契丹文合璧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
元代
六体文字石刻
五体文字合璧夜巡牌
四体文字合璧至元通宝钱
汉文、回鹘文、叙利亚文合璧《也里世八墓碑》
明代
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对照的《译语》
汉文、藏文合璧的《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序
汉文、彝文合璧碑刻
清代
多种合璧文字的《译语》
满文、汉文合璧文献;多文种合璧文献
满、汉、蒙古、藏四体文字合璧碑
——整理自史金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例证——中国古代合璧文字文献刍论》
材料一 唐太宗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材料二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讲到:“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就此处境艰难的新中国不仅成功打破了外交僵局,也让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成为普遍共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年瞬间——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方针》
材料三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