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_____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趣味与艺术感兼具的各类型文化,十二生肖文化就是其一。

从数字角度来看,“十”“十二”等数字与“一、二……”等数字一样,是普通的数词,但如果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数字就会变得_____。“十二”在古时多用来表示虚数,用来指代“多”和“大”,比如北朝乐府民歌《木兰锌》中有“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用“十二”表示虚指。“十二”还与历法有关,古代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按现代时间划分,古时的每个时辰对应如今的两个小时。“十二”还与生肖有着关联,自古以来我国十二生肖纪年与干支纪年就长期配合使用,“年逢寅虎群情奋,岁别丑牛大地春”这副对联中的“丑”“寅”即十二地支中前后相连的两个,而“虎”“牛”则属于十二生肖。在了解的基础上,生肖所对应的动物形象也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之一。随着朝代的更迭,十二生肖相关的艺术品也渐渐出现,十二生肖从颇具趣味的民间文化登上大雅之堂,具有了更深厚的艺术气息,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便是一个代表。十二生肖铜兽首是中西文化结合而成的产物,不仅富有艺术美感,还具有实用功能,而历史又赋予其_____的文物价值。历史悠久的生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直至今日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趣味与艺术感兼具的生肖文化以文物等形式为载体,表现出属于它的独特魅力。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 请对第二自然段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3) 请结合对联内容和相关知识,简评文中画波浪线的对联。
【考点】
压缩语段; 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成语的使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语言文字运用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 A ?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 B 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 C 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 B C 。

(2) 文段画横线处“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是个问句,却不表疑问,有什么作用?
(3) 文段写的是季节变化,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根据文段内容概括出文段主旨,并写出所得到的启示。
语言文字运用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认为读书类短视频形式灵活,趣味性强,节省了冗长的阅读时归,满足了自身的阅读需求,因而对读书类短视频 , 坚持打卡,成为忠实拥护者。批评者则认为这类短视频以“读书”之名行的是“娱乐”之实,算不上阅读。人们喜欢与否、是不是乐意接受,眼下短视频正②     , 成为数以亿计网民的网络文化消费新宠,刷短视频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短视频占据公众的闲暇时间之多,短视频生产和消费的人群之广,都超过传统的报刊书籍。与特殊年代书籍等文化资源的紧缺不同,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无比丰富、书籍③    的时代,读书类短视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肯定读书类短视频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被动接受为特点的读书类短视频,并不能代替阅读本身。阅读是一个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体验,一本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好书、其思想性、文学性、哲理性、思辨性等,不是短短十多分钟,乃至一两分钟的视频所能浓缩得了的,况且短视频创作者本身的阅读理解也未必完全科学准确,我们只有真正认真读完一本书,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收获,才算得上是有效阅读。有效阅读是一座灯塔,是一缕阳光,是一个阶梯,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照亮我们人生的旅途,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1) 请在文中下划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 为什么说“读书类短视频不能代荐阅读本身"?请简要概擂。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熟练的写作表明思想的僵滞和感受力的麻木,而迷恋或自赏着熟练语言的大批繁殖,那当然不是先锋,但也并不就是传统。

如果传统就是先前已有的思想、语言以及文体、文风、章法、句式、情趣……那其实就不必再要新的作家,只要新的印刷和新的说书艺人就够。但传统,确是指先前已有的一些事物,看来关键在于:我们要继承什么以及继承二字是什么意思?传统必与继承相关,否则是废话。可是,继承的尺度一向灵活因而含混,激进派的尺标往左推说你是①____,保守者的尺标往右拉看你是丢弃传统。含混的原因大约在于,继承是既包含了永恒不变之位置又包含了②____之前途的。然而一切事物都要变,可有哪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和需要永恒不变的吗?若没有,传统究竟是在指示什么?或单说变迁就好,继承又是在强调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陌生之域,陌生的围困是人的永恒处境,不必担心它的消灭。然而,这似乎又像日月山川一样是不可能丢弃的,强调继承真是③____。但是!面对陌生,自古就有不同的态度:走去探险,和逃回到熟练。所以我想,传统强调的就是这前一种态度——对陌生的惊奇、盼念、甚至是尊敬和爱慕,唯这一种态度需要永恒不变地继承。这一种态度之下的路途,当然是无边无际,因而好的文学,其实每一步都在继承传统,每一步也都不在熟练中滞留因而成为探险的先锋。传统是其不变的神领,先锋是其万变的探问。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结构及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