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战后,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获得了政治独立,都在寻求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原有的一些古老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成长为现在的强势文明。随着经济的进步,工业化的发展,还会有原来弱小的文明成长壮大,成为断的重要的文明。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关税壁垒、贸易制裁、技术禁运、附带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技术转让等,都使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文明中的许多成果。
--摘编自马克走《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下图是西方学者绘制的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紧扣材料所示信息,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为该图命名,并阐释命名理由。(要求:名称中须包含时间尺度;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材料:纽约城市历史大事记
年代
事件
前殖民时期
前殖民时期纽约一带的原住民是德拉瓦族印第安人
1626年
荷兰人获得曼哈顿岛,辟作贸易岛,称“新阿姆斯特丹”,居民约300人
1664年
英国人占领了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为纽约
17世纪下半叶
纽约因农产品的出口和工业制品的进口成为商业中心,同时还是黑奴市场的大本营
1789年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华尔街联邦厅宣誓就职,在同一地点还召集了美国第一届国会和最高法院
1825年
伊利运河开通,将纽约港与北美内陆市场通过哈德逊河和五大湖连接起来
1860年
大批爱尔兰、德国移民因爱尔兰大饥荒、德意志革命而迁入
1904年
纽约地铁系统开始运作
1920年代
大批来自美国南部的非裔美国人迁入;黑人文学运动兴起;摩天大楼开始出现
1929年10月
华尔街股市暴跌,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大危机
1950年代后
成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公共图书馆等世界著名文化艺术机构;工商业进入转型期,都市向郊区扩张
2001年
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恐怖分子劫持两架民航飞机撞上了世贸大厦,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震惊全球
从表中提取至少两项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说: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个重要事件。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证作者的观点。
材料一 1530年,葡萄牙国王派遣马丁·索萨率船队前往巴西,首次移民400人。1532年和1534年,葡萄牙分别在圣文森特和皮拉蒂尼加(圣保罗)建立两处殖民据点。1549年,葡萄牙驻巴西总督托梅·德·索萨于巴伊亚城设立行政统治中心,移入1000名殖民者。早期抵达巴西的葡萄牙移民几无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大都为破落封建主、军人、商人和官吏,靠役使印第安人和黑奴,经营种植园为业。不少人发财致富后旋即回国,并不久居。16世纪末17世纪初,成千上万的渴求土地的葡萄牙人移入巴西,他们在巴西仍以统治者的面目出现,维持其经济运转的基本劳动力,起初为印第安人,后来则以黑奴为主。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英国人在北美大陆的第一个永久性移民点,是1607年建立的詹姆斯敦,后来以此为中心逐渐扩展成弗吉尼亚殖民地。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商船到北美的清教徒移民,在新英格兰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1630年又建立马萨诸塞殖民地,抵达的英国移民近千人。1755年,英国迁居北美的移民总数逾150万,1760年为160万,1775年达260万。英移民注重经营农业,创办种植园,生产谷物和经济作物,因而对劳动力的需求迫切。其中,白人契约奴的数量相当可观,仅1635—1660年即输入3.75万—5万人,契约奴在北美殖民地移民中达60%—70%。
——摘编自沈坚《地理大发现后流向新大陆的移民潮》
材料一 13世纪,意大利各自治城市的有组织的商人团体,如商会,经常发布调整工商业活动的规章。规章制定都遵循的原则是:不得与市政当局的总体性法规发生冲突;必须与商务活动有关:必须是公正合理的。规章都渗透着罗马法的内容和商业习惯,并通过法学家的著作变成了西欧各城市调整银行业、票据交易、典当业、船舶登记、货物运输以及保险业等的法律规范。商人公会获得了广泛的管辖权,适用这些规则处理本地商人之间与外地商人之间的法律纠纷问题。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英法与荷兰展开海上贸易的激烈博弈,都力图建构以自身为中心的世界海上贸易格局。英国颁布《航海条例》(1651年,规定欧洲货物只能用英国船只运往英国本土,在非洲、亚洲、美洲出产的货物只能由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船只运达等)。法国颁布《海事法典》(1681年,将航海、商业和海军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清楚地规定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涉及的相关权力与义务等)。
——摘编自柴彬、齐玉凤《17世纪英法海事法令与海上贸易秩序建构》等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留,激烈列强对海洋权益的争夺主要表现为对海洋航线的控制,海上商业贸易排蚀性盈断化势、海上战略据点的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拓展等。17世纪时,荷兰凭借其强大的海上贸易能力和东印度公司等特许公司的这作,成为“海上马车夫”。西班牙、葡萄牙通过《萨拙戈萨条约》来固定海洋利益分割,英国制定《航海条例》为荷兰争夺海洋权益。各国政府有时会颁发承掠许可证,鼓励私人船只攻击敌国商船,达进一步加剧了海上冲突。
——换编自郭渊《海洋权益与海洋秩序的构建》
材料二 二战后大量国际组织的成立促进了海洋秩序的机制化发展。各国继一战后签订大批的通商航海条约,开始通过国家间的正常贸易来增强国家的实力地位。二战后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海洋制度和机制的建设中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绕海洋权益各国在政治法律等层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以合法化的制度认同来确保机制的实施。海洋议题的处理以及海洋机制建设产生了“外溢”的效应,对处理其他国际问题产生了影响。
——摘编自李亚敏《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