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塞罕坝荒寒偏僻、黄沙漫漫,为了改变当地的自然面貌,国家决定在塞罕坝植树造林。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前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但是“塞罕坝人”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为了进一步提高植树效率,“塞罕坝人”根据当地地势不平的特点改良了植苗机,摸索出了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采用全光育苗的方法并取得了成功。此后,塞罕坝造林全面开始,由每年春季造林发展到春秋两季造林,山间逐渐披绿。这片林海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华北地区涵养水源2.74亿立方米,为京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塞罕坝人”创造了把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特殊性的相关知识,说明“塞罕坝人”是如何创造出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