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是中国历代王朝统治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的历史经验,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宋太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掌管军政的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都指挥使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录取名额也大量增加,且增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中者均为“天子门生”。直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天圣八年,才亲试武举十八人。
——摘编自李道涛《试论宋代重文轻武思想在制度建设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