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为重振中央权威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和改革。唐肃宗后期,盐铁使刘晏改进食盐专卖制度,增加政府收入;整顿漕运,降低成本,提高安全系数及运输效率;平抑物价。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筹划两税法,一方面简化了税收名目,另一方面扩大了征税面,使百姓负担更为合理,也使政府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唐朝政府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藩镇的斗争。唐宪宗(年号元和)即位后坚主用兵,命将得人,很快讨平剑南西川、夏绥、镇海、淮西、淄青等藩镇。声威波及河朔三镇,此时藩镇对抗中央的局面似乎已经结束,“元和中兴”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根据材料,概括安史之乱后唐朝为重振中央权威采取的措施。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朝上述措施的历史意义。
【考点】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地方治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代以来,郡县制成为社会治理结构的基本定式。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大国,明显具有地方性与割据性,因而唐朝立国以来就如何治理国家,实行分封还是郡县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礼部侍郎李百药上《封建论》,强烈反对封建诸侯,中书侍郎颜师古上《论封建表》,提出折中方案。当时朝臣大多反对分疆裂土。魏征谏言:当时天下人心未定,国家财力不足,改革制度的时机尚不成熟。

——摘编自商爱玲《大国治理中的国家结构形式选择——基于封建与郡县之争的考察》

材料二   柳宗元认为,分封制下的职位世袭,并不一定能够确保在位者的贤能,故而很难确保为民服务的责任心。通过对周代社会治理状况的历史考察,柳宗元指出,在封建制下,通常是政治混乱的多而治理得好的少,而周天子又不能撤换不称职的诸侯国君,真正尽心治理地方、爱护人民的人,因此,周代的问题就出在封建制本身。而郡县制下的地方行政长官由于实行选举制,“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够随时加以撤换,即“有罪得以黜”。因此,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是进步的,有利于国家的治理,维护了“公”。

——摘编自彭新武《“分封”与“郡县”之辨的复杂意蕴》

材料三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摘编自张海鹏徐蓝等《中外历史纲要(上)》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采用郡县制而非分封制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