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湖南山地、丘陵多,宜于种茶,各地皆产,安化、岳阳、平江、桃源、衡山等地尤盛。所产茶叶,初为绿茶、黑茶,绿茶销省内及部省各地,黑茶则远铺于陕甘、新疆及内蒙古一带。西北少数民族习惯饮用酥酪,不喝茶就会生病。至明,朝廷利用茶叶易马,实施“联番制虏(蒙古族)”的政策。安化黑茶于1595年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之后,陕、甘、宁、晋等地区的茶商领“茶引”至安化采购黑茶,运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明末清初,西北地区的“边茶”大部分都是由安化黑茶供应,湖南产茶的地区也逐渐扩大。

——改编自李采娇 《明、清及民国时期湖南茶叶史研究》

材料二:1858年,粤商佐帆取道湘潭抵达安化,传授制作红茶技术,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转输欧、美。因价高利厚,各县竞相仿制,产额日多。1874年(同治十三年),左宗棠在镇压陕甘回民暴动后,着手整顿西北茶务。于原有的“东柜”(陕西、山西茶商)、“西柜“”(回商)外,添设“南柜”,招徕南茶商贩,大量运销湘茶。自此,湘茶在西北地区销量复兴,并畅销于俄国境内,产量约达100余万担之巨……红茶大盛,商民适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每当“茶市方殷,贫家妇女相率入市拣茶,上自长寿,下至西乡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拣茶者不下二万人,塞巷填衢,寅集酉散,喧嚣拥挤”。直至1890年(光绪十六年)后,由于国际市场上遭到印度、锡兰茶的有力竞争,湘茶的销售量才渐形减少。

——捕编自伍新福等 《湖南通史·近代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湖南茶产销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湖南茶叶销售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考点】
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关乎人的生存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农作物教培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根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从西域诸地传入的作物主要有:苜蓿、葡萄、石榴、胡麻(芝麻和亚麻)、大蒜、葱、胡桃(核桃)、胡豆(姿豆、豌,豆等)、胡茶(芫茶)、黄苣等。另外一种重要的作物高粱(非洲高粱)也是大的4世纪前后从非洲经印度传入我国的“至春秋末年和战国时代,裁(大豆)已经和粟并列为主要根食作物。“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韩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赖(豆叶)羹”。

——摘编自吴存浩《中国农业之)

材料二:雍正以前只有康,熙《天台县志》里有种植玉米的记载“玉芦,俗呼广东粟”。嘉庆年间,“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即玉米)……栩厂满山相望”。道光十三年,各处山场只开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时已十开六七”。从嘉庆至光绪年间,在于潜、昌化、分水、宣平等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的记载。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足以济荒,而人富兼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粮食贸易快速增长,至1981年已增至258.52Mt(百万吨),年均增长率超过10%0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进行,逐步形成了涵盖削减和取消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和贸易扭曲的农业支持政策等内容的《农业协定》,如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的使用受到了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既影响了粮食的市场供求状况,也束缚了世界粮食贸易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王溶花、曾福生《世界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食物生产的“新气象”,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新气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从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的角度,指出“新气象”出现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玉米在浙江传播的特点,结合所学,从饮食生活的角度,分析其传播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世界粮食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古代农书与农业]

材料一: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

时间

书名

主要内容

先秦

《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

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

西汉

《记胜之书》

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

北魏

《齐民要术》

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

宋代

陈旉《农书》

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

元代

王祯《农书》

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

明代

《种树书》

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

《农政全书》

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

——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

材料二:《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穙种,七月、八月犁稀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类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菌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

——据《齐民要术》

材料三:《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类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浅深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

——据陈旉《农书》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高粱、玉蜀黍、番薯等开始普及,“燕、泰、晋、豫、齐、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梁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苧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生产原料,蚕桑的栽育几遍天下。棉花种植,“江花出楚中”“北花出畿辅、山东”“浙花出余姚”“姚邑之北乡濒海……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闵粤,西达吴楚,其息岁以百万计,邑民资是以生者,十之六七”。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材料二:1920年《北四省灾区视察记》道:“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棉花的需要既多,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粮食遂陷于空虚状态。”据部分地区1921-1925年农家调查材料表明,农民消费资料中,自给部分占65.9%,购买部分占34.1%,而在购买品中,如山西,“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1933年,湘、鄂、皖、豫、赣五省主席联电国民党中央,称:“外洋米、麦同时输入倾销……(国米)销愈疲,价值愈落,农民所需耕种各费罄谷之值,不能抵偿。”

——摘编自刘彦威《世界市场体系下的近代中国农业》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出现的变化及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