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促发展,交流更精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                                                (填朝代)的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场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摘编自义务教育书《世界历史》

材料二:有一句谚语:“希腊人的手,中国人的脑,阿拉伯人的脚。”

材料三: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官于一体。哈里发延揽翻译人才,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成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摘编自义务教育书《世界历史》

(1) 将材料一中的“       ”补充完整。日本的这场改革名称是什么?写出改革中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一例。
(2) 材料二中“阿拉伯人的脚”体现了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者,请你用一例史实证明这一观点
(3) 综合上述资料,你获得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什么智慧。
【考点】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大化改新;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六七世纪时,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部落间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疾落、生产停滞和外族入侵……

材料三: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的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

材料四:公元7世纪初,圣德太子派遣大量使者出使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

材料五:在沙特阿拉伯的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1)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7世纪时日本和阿拉伯半岛分别面临怎样的危机。   
(2) 材料三中日本的“第一位老师”是谁?依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民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 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在这一事件中,日本在经济上有何举措?   
(4) 日本效仿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对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5) 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沙特阿拉伯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什么?   
(6)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源远流长,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为了保持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键康稳定发展,你将提出怎样的建议?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材料二: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一千零一夜》以第六世纪波斯文的《一千故事集》为蓝本,吸收印度、阿拉伯、埃及、希腊等地的童话、传说、传奇以插叙的手段连缀成书。651年,阿拉伯使者第一次来到中国的长安,以后交往频繁。在一个半世纪内,阿拉伯使者进入长安达30多次。在长安这座国际性大都市里,大量的阿拉伯人、其他外国商人和侨民,同中国居民共同生活。

——《世界古代史》

材料三:13世纪,一位意大利商人在中国生活多年,他把在中国的见闻述成一本书,叫做《马可·波罗行纪》,该书向西方社会展现了瑰丽迷人的东方文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元代。蒙古军队在大举征战的过程中,将他们掌握的火药及火器知识和制作技术传往中亚、西亚和欧洲。

——华师大课标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

(1) 分析上述材料,集中说明阿拉伯人的什么特点?   
(2) 阿拉伯人将什么带到中国,又把中国的什么传到西方?   
(3) 阿拉伯帝国首都是?其扩张的过程也是某一宗教广为传播的过程,请问是什么宗教?   
(4) 你能列举出古代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有哪些贡献吗?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