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 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      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         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B. 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C. 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D. 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 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D.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式、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D.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4) 下面是某高校学生邀请该校知名教授参加学生活动的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三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本周五我院学生会将举办一场读书分享会。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潜心治学的态度在贵校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现担任文学院院长一职。我们特邀您担任本次活动的客座教授,衷心希望您能抛砖引玉,我们将鼎力给您提供便利。

(5)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做人如水,不一定波澜壮阔,但须清澈明净让人回味。

材料:花

     

挺拔伟岸

芳香四溢

高大巍峨

枝繁叶茂

姹紫嫣红

万壑千岩

【考点】
仿写句式; 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得体; 成语的使用; 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语言文字运用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综合性学习

重庆一中研学旅行团来到了安徽桐城六尺巷。此时,正值景区举行“以和为贵”的文化宣传活动,你作为本次活动的志愿者,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1) 请你参照示例,帮助景区完善活动设计。

活动一:征集“以和为贵”宣传标语

活动二:开展“以和为贵”专题采访

活动三:

(2) 宣传组准备为“六尺巷”景区征集宣传标语,其中最合适的一则是( ) A.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B. 尊老爱幼,家庭和睦 C. 邻里和睦根于心,礼让谦和见于行 D.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 下面是采访组拟写的采访提纲,请你根据小贴士,从不同角度评析采访问题。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外地游客

提问技巧小贴士

• 提问要有亲和力, 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

• 提问要有针对性, 符合采访目的;

提问要清晰,语言有逻辑性。

采访目的

探寻“以和为贵”的真谛

采访方式

直面采访

采访问题

问题一:游客,您好!欢迎您来到美丽的安徽桐城。中国人常说“以和为贵”,请问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

问题二:游客,其实“六尺巷”得名于一典故,因此,您对景区的建设,有什么建

议吗?

语言文字运用 普通
2.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题。

第二类是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寄寓了深意的。如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表面看来这不过是一首富有画意的写景诗。在大雪迷漫之中,鸟飞绝,人踪灭,只有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在孤舟上,一竿在手,独钓于江雪之中。但细细想来却不只是写景,而另有深意。在这渔翁身上,诗人寄托了他理想的人格。这渔翁对周围的变化毫不在意,鸟飞绝,人踪灭,大雪铺天盖地,这一切对他没有丝毫的影响,依然钓他的鱼。他那种悠然安然的态度,遗世独立的精神,正是谪居在外的柳宗元所向往的。他的垂钓并不在得鱼,而只是想找一个安静的去处,让他忘掉世上的庸俗和纷扰,暂时得到一点休息。所以这首诗与其说是一幅真实景物的素描,不如说是表现了诗人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而后者就是它的深层义。

(1)  依据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诗意,用第一人称描写柳宗元垂钓时的心理活动。
(2) 柳宗元借孤舟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闻一多《红烛》赋予“蜡炬”新的含义,赞美蜡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请在下面四种事物中任选一种,以之为题写一首小诗,要求在描写中寄寓深意,不少于4行。

梅     兰     竹     菊

语言文字运用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