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龙江省拥有极大面积的草原,大约每年有1/3的面积会发生蝗灾。为了控制蝗灾,当地常采用有机磷农药治理蝗虫,农业专家担心长期使用有机磷农药后蝗虫会产生相应的抗药性,于是在每年10月对黑龙江某地一种蝗虫——大垫尖翅蝗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面积)及抗药性基因频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项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种群密度(头/m2

1.78

2.27

3.94

4.65

抗药性基因频率(%)

1.34

1.89

2.37

2.86

回答下列问题。

(1) 此地的大垫尖翅蝗在这四年时间内(填“进化了”或“没有进化”),依据是
(2) 大垫尖翅蝗最初获得抗药性的原因是发生了
(3) 随着大垫尖翅蝗种群密度的增加,其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干扰也日益加剧,大垫尖翅蝗的种群密度会逐年增大的原因是
(4) 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地的大垫尖翅蝗(填“会”或“不会”)变成两个物种,理由是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一万多年前,北美洲某地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接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下图为该地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

(1) 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2) 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鳉鱼之间存在,它们属于两个(填“物种”或“种群”);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3) 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甲水草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乙水草的染色体组数是甲水草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4) 如果C湖泊中鳍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则浅灰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aa个体约占。环境变化后,鳞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