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 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

材料二: 1957 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5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材料三: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材料四:下表内容出自《人民日报要论选》阅读表格:

时间

社论标题

1957年12月12日

《必须实施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

1978年12月23日

《把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2017年10月18日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1) 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2)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有人认为:“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事业的成败”,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反映的史实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 请你为2049年10月份某一天的《人民日报》拟写一条社论标题并说明理由。
【考点】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小日记折射大时代,大时代期待断青年。品读目记,回答问题。

俞秀松的目记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

九点到(陈)独秀家,将(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交给他。我们谈些译书的事,总该忠实精细。

(1920年6月28日)

万慧芬的目记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

(我要)坚持艰苦补实的生活作风……开动脑筋,站稳主场,帮助贫雇农彻底翻身,一定要胜利完成土改。

(1951年11月26日)

于华男的目记

(航天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2008年7月27日,我们接到通知,我们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成为“神入”飞船首选测量装置。由此,我和我的同事们有了这段与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约定。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天成功……很多媒体用“稳”字宣传我们的加速度计组合,我想“稳”的不只有我们的产品,也有我们的团队,我们与中国航天一起成长,愈发沉稳,更有干动。

(1) 根据日记指出影响俞秀松的新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列举推动这一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
(2) 阅读万慧芬日记并结合所学,简述她参与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意义。
(3) 某校开展“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辩论赛,双方解题如下:

正方观点:青年成长的关键是把握时代的脉搏。

反方观点:青年成长的关键是修炼自己的能力和品质。

请选择其中一方观点撰写份辨论词。(要求联系三位青年日记的内容,事理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