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 落后挨打的屈辱史, 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 打倒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抗争史, 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 实现自由、 民主的探索史。

 【抗争史】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发生水灾、旱灾、虫灾,百姓无以为生,纷纷起来反抗。 洪秀全利用宗教组织宣传发动民众,于 1851 年 1 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 

 材料二: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探索史】 

 材料三: 19 世纪后期20 世纪初叶,现代科技通过各种方式从欧洲、北美向世界其他地 方传播。中国受西学影响……1862 年在北京开设同文馆,聘请西人教授西文,并翻译西文 书籍……1898 年批准兴办京师大学堂,开启了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大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 ” 

 ——冯天瑜(武汉大学教授) 

(1)  【屈辱史】 
 在外国列强一次次的侵略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①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 深:;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材料一中的“宗教组织”指的是什么组织? 材料二中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什么? 请 列举两次运动失败的共同之处。 
(3)  材料三中“开设同文馆”“兴办京师大学堂”分别是中国近代哪一次运动中的具体措施? 根 据材料四,列举“辛亥革命”的“破旧”与“立新”举措各一例。 
(4)  材料三、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近代中国人进行的三次艰辛探索,请从目的角度总结三 场运动的共同之处。  
【考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辛亥革命;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有学者说,曾一度梦幻般的中国在19世纪中期被无情地蒙上了肮脏、落后的阴影,中华民族一直在屈导中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步履蹒跚】

材料一: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而英国人却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作了周密的准备。

——《复兴之路·千年局变》解说词

【屈辱深重】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861年4月,英国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以当时的女王而命名为维多利亚港,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复兴之路·千年局变》解说词

【探索艰辛】

材料三: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中国大片江山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 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造成近代前夜中英双方在经济上差距的原因。
(2) 简述英国占领“维多利亚港”的历程,并从社会性质角度说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3)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太平天国以其独特的武装斗争方式进行救国道路探索。请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历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清政府代表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了《江宁条约》,又称《南京条约》。该条约主要内容有:宣布结束战争;开放五口通商;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海关关税应与英国商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0页。

材料二:

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及各眷属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总候奉本国谕旨遵行;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作为代国秉权大员,觐大清皇上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惟大英君主每有派员前往泰西各与国拜国主之礼,亦拜大清皇上,以昭划一肃敬。

——中英《天津条约》,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6页。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31页。

材料三:

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从今以后,我们的商人得沿大江河航行,在大的消费中心开行设业,并自由出入所有的港口。

——《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1857年5月9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8页。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25页。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2) 材料二中,“大英钦差……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是《天津条约》中的什么内容?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中国近代历史是伴随着血与火、侵略与反侵略进行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当我们走进行宫的时候,火声“啪啪”地响着,很使人震惊,并且穿过重重的烟雾,太阳照耀中天,使一些花草树木,都带了一种憔悴的病色,殷红的火焰,映在放火的军人们的面庞上,使他们看起来仿佛恶魔-样,虽是毁坏他们所不能恢复的东西,却洋洋自得的,觉得很是光荣。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册

材料三:马克思说:“俄国采取表面 ‘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一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材料四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为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皇家园林被毁、大片领土被割占,中国仍处在劫难之中……

(1) 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形势,说明材料一中马克思所说的“新鲜空气"指的是什么。“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列强哪一次侵华战争期间?
(3) 材料三中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
(4) 看完材料四,你有何感想?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