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
时期 |
战国晚期 |
西汉晚期 |
唐朝 |
宋朝 |
明朝 |
清中期 |
耕地面积(亿亩) |
0. 9 |
2.38 |
2.11 |
4.15 |
4.65 |
7. 27 |
粮田面积(亿亩) |
0. 85 |
2.24 |
1. 99 |
3.9 |
4.2 |
6.18 |
人口(亿) |
0. 2 |
0.6 |
0. 53 |
1.04 |
1.3 |
3. 61 |
人均粮田(亩) |
4.26 |
3.76 |
3.76 |
3.75 |
3. 23 |
1. 71 |
粮食亩产(公斤/亩) |
108 |
132 |
167 |
154. 5 |
173 |
183.5 |
人均占粮(公斤) |
460. 5 |
496.5 |
628 |
579.5 |
559 |
314 |
——摘编自吴慧《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
材料二: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