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会飞的太阳

①去一个老宿舍区找人。老宿舍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的,平房,一字排开,隔成一小间一小间的。一小间里住一户人家,一家好几口人,都挤在这一小间里。邻里不消说鸡犬声相闻,就是彼此间轻微的呼吸,都能听得见——当然,这都是从前的事了。

②现在,这些平房,蹲在几幢高楼后。房顶的瓦片上,生满了岁月的绿苔。乡下的草,也跑来凑热闹,一簇一簇的狗尾巴草,聚集在房屋顶上,春天绿着,秋天黄着。墙壁上涂抹的白石灰,已斑驳成印象画了。前面的高楼挡着,老房子终年难得见到阳光。在老房子里长大的孩子们,早已羽翼丰满,飞了。他们再不肯住在这里,哪怕在外租房住。留守在这儿的,都是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老人们念旧,住久了的房子,有些像他们的亲人,难丢难舍。

③我去时,是冬天。冬天的阳光,见缝插针地从高楼的缝隙里漏下一点两点来。我看到几个老妇人,从老房子里捧了被子出来,追着阳光走。阳光走到哪儿,她们就把被子晾到哪儿,一边拍打着被子一边闲闲地说话。她们看到诧异的我,笑着对我说:“我们在赶太阳呢。”脸上是一派的安详。赶太阳?多好的一个词语!我在这个词语前驻足,从此铭记在心。每当我觉得寒冷的时候,觉得灰心失望的时候,我就把这个词语掏出来,暖一暖。人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更是主动地追求,才能获得你所需要的温度。

④连续的阴雨,天像破了似的,滴嗒滴嗒个没完没了。家里的衣物,摸上去都是潮乎乎的——连人也似乎是潮乎乎的人了。南方的梅雨天,总是让人难耐。小孩子却没有这样的感觉,雨天里他们照旧玩得兴高采烈的。他们穿了雨鞋,偏寻着洼地积水走,一脚踩下去,溅起水花一朵朵,乐得他们哈哈笑。

⑤五岁的小侄儿,也跟着别的孩子,去踩洼地的积水玩。还叠了一些小纸船去放,边放边唱着别人不懂的歌。孩子的快乐,简单透明,无关天气,又一阵雨来,他被“捉”回家,他四下里看看,突然问我:“姑姑,你有彩笔吗?我想画画。”

⑥我赶忙找了纸笔来。他握笔在手,大刀阔斧地作画。他先画一幢房,房子歪歪扭扭的,上面开满门和窗。我问:“为什么画这么多的门和窗啊?”小侄儿答:“是为了让小猫小狗进来呀,还有小鸟进来呀,还有小兔子小熊进来呀……”我失笑不已,小侄儿大概准备开动物园了。

⑦他又开始画树和花。树很不成规矩地挤在一起,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有弯着长的,有斜着站的,一律是山花插满头,花朵儿小果子似的挂着。问他:“哪有树是这样长的?”小侄儿不屑地一撇嘴:“本来就是这样长的呀。”

⑧后来,他画了一个大太阳,光芒长得恨不得拖到地上。又唰唰几笔,给大太阳加上了一对硕大的翅膀。我说:“太阳怎么长了翅膀呢?”小侄儿头也不抬地说:“太阳本来就有翅膀啊,下雨的时候,它飞出去玩了,一会儿,它还会飞回来的。”

⑨感动。原来,无论天空如何阴霾,太阳一直都在的,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因为,它长了一对会飞的翅膀。

(作者:丁立梅)

(1) 文章第②、第⑧段都用到“飞”,请回答:画线句中的“飞”分别是什么意思?
(2) 文章第②段第一句:“现在,这些平房,蹲在几幢高楼后。”请品析动词“蹲”的妙处。
(3) 老宿舍区“赶太阳”的几个老妇人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我”为什么感叹这是“多好的一个词语”,并且“从此铭记在心”?
(4) 作者在第⑤段写孩子的快乐“简单透明”,请从文中概括两个事例加以佐证。
【考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我的高中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说到这个时候,大家很快会想到一个词,叫“荒漠”。因为这是一个一望无际的荒漠的时代。可是你们大概谁都不能想到,本人受到的最好的教育恰恰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为什么?因为当时有批苏州城无锡城名校里头的名师,下放在江苏盐城那大片芦苇荡里,他们到了我所在的中学,做了我的老师,其中就有我的语文老师。

    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位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再也没有找到过一位这样的女性。

    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了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春天是春天的雨,夏天是夏天的雨,秋天是秋天的雨,冬天是冬天的雨。”

    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傍晚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晚上,我回到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看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兴兴然漫步校园,看到天上月亮特别好,清澈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值得我一生铭记。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

    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选自2017年第11期《初中生世界》,有删改)

(1) 文章开篇作者从被人们看成“荒漠”的文革写起有何作用?
(2) 作者的语文老师是怎么样阐释“语文”的?
(3) 作者去找老师时是“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而离开时是“兴兴然漫步校园,看到天上月亮特别好,清澈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值得我一生铭记”,你怎样理解这种心理的变化?
(4) “有才气”应该是值得骄傲的事,可是文中的老师为什么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呢?请谈谈老师对作者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读一首唐诗的幸运》,完成各题。

读一首唐诗的幸运

①400多年前,明朝天启年间,有一位老人,默默脱下了五品官袍,整齐叠好。

②外面有人喊:“胡先生,你怎么还不出来?我们等着接你去德州上任呢。”

③“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语,“再见了,官场!我要回到家乡,用剩余的岁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编一部最全的唐诗集,让后世子孙都能读到它!”

④让我们记住这位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

⑤现在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不就是编本唐诗集,很难吗?事实是,在那个年代,真的好难!那时没有这么多出版社、印刷厂、图书馆,没有百度、京东、淘宝。要找一首诗,说不定要跋涉千山万水去抄,还不一定能抄到。那时候,唐诗正在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失传。据胡震亨估算,到他所处的年代,唐诗已经至少失传了一半。

⑥你也许疑惑:“诗怎么会失传呢?只要诗人够棒,写得够好,不就会口口相传吗?”

⑦当然没这么简单。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作者是被尊称为“吴中四士”的张若虚,今天能读到他的多少首诗呢?——只有两首。唐代五言绝句的冠首之作《登鹳雀楼》,作者一般认为是王之涣,他又有多少诗留了下来?答案触目惊心——只有6首。1000多年里,不知有多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失传!张若虚、王之涣的遭遇并非偶然。李白有多少诗留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稿件,郑重托付给族叔李阳冰,请他编辑成册,以传后世。李阳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10卷。然后,失传了。

⑧那些湮灭的诗文,都是因为水平不高吗?不是的。据唐人记载,李白的《大鹏赋》和《鸿猷文》会让前代辞赋霸主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汗颜。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但《鸿猷文》呢?没有了,永远淹没在了历史中。

⑨不光诗歌在消失,各种诗集、诗选也在消失。胡震亨翻开《唐诗记》的第一卷就大失所望:“开篇就把唐高祖李渊的一首诗漏掉了,这也能称最全的唐诗集吗?”他心中暗想:“现在距离唐朝已经700年了,再不编出一本完整的唐诗集,怎么对得起那些伟大的前辈诗人?”

⑩1625年,胡震亨挽起袖子,干了起来。

⑪有人不解:“这么难的事情,你一个人凭什么能干成?”

⑫胡震亨却充满信心:“就凭我家的万卷藏书!”所谓“万卷藏书”,一点也没有夸张。他家的藏书楼,叫做“好古楼”,收藏图书万余卷,包罗万象。胡震亨本人也学识渊博,18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时人称之为“博物君子”,近人张元济称其为“吾邑第一读书种子”。

⑬昼夜交替,岁月如梭。终于有一天,胡震亨放下笔,完成了著作。此时已经是1635年——他整整工作了10年。这部巨著,被取名为《唐音统签》,全书共1033卷,不但收录了当时能见到的所有唐诗,还收录了极其珍贵的文学评论、传记史料,堪称中国古代私人编书的“超级王中王”。更传奇的是,胡震亨又用了7年时间,写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诗通》《杜诗通》两部大书。这时,已经74岁的老人才露出微笑:“我终于完成了一生的梦想,不辜负我的时代。”

⑭这样一个人,《明史》竟没有他的传。但那又怎么样呢?历史无视他,却不敢无视他的巨著,《明史·艺文志》里收录了他的许多文字。

⑮至此,全唐诗的编纂伟业算是完成了?还没呢。

⑯第二位能人登场了,他叫钱谦益,是研究唐诗的大家。他也下决心编一本全唐诗,轰轰烈烈搞了很多年,已达数百卷的规模,却天不假年,去世了。时值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明朝末年,他的遗稿七零八落,眼看就要丢光了。幸亏另一个能人出现了,名叫季振宜。他17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士,诗风文采及治学之勤,为人钦羡。季振宜发现了钱谦益的残稿,继续全唐诗的编辑工作。季振宜和胡震亨、钱谦益有一个共同点:家中藏书很多。当时江南最大的几个藏书楼,包括毛述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钱曾的“述古堂”等都由他继承,号称“藏书天下第一”。季振宜挑灯夜战,勤勉工作,仅诗人小传每年就要写200篇。又10年过去了,他终于编出了一部717卷的鸿篇巨制。在书稿编成的第二年,季振宜病逝了。

⑰此时,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三位能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两部庞大的书稿,只差最后一项工作——将它们合并起来,修补完善,成为理想中的《全唐诗》。

⑱于是,第四个能人出场了。他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康熙皇帝。他酷爱唐诗,对过去的唐诗集牢骚满腹,撂出狠话:“朕,要把所有的唐诗集拿来,搞出一本《全唐诗》,让子孙万代都可以读到!”究竟选谁去修书印书呢?康熙皇帝选定了一个人——江宁织造曹寅。

⑲公元1705年,在胡震亨编《唐音统签》整整80年后,曹寅督率10位翰林官开局修书。这是集全功于一役的最后之战,可谓势如破竹、水到渠成。仅仅一年后,曹寅等人就完成了全部工作,将《全唐诗》放在康熙皇帝的面前。面对这部中国历代王朝中唯一的断代诗歌总集,康熙皇帝亲自为它写下骄傲的序言:“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

⑳今天,每读到一首唐诗,我都觉得很庆幸。守护它的,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书生。他们呵护着脆弱的纸张和卷册,他们的藏书楼建了烧、烧了建,编的书印了毁、毁了印,仍然让四万多首唐诗渡过重重浩劫,一直传到今天。因为他们,今天我们才能跟随唐朝的伟大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晓汲清湘;去想象千里莺啼、万里云罗、百尺危楼、一春梦雨;伴他们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呼昭王、笑问客来。这是何等的享受 , 又是何等的幸运

(作者:六神磊磊  有改动)

(1) 阅读本文后,你向他人推荐《全唐诗》时会着重介绍哪几个方面?(每个方面不超过4个字)
(2) 结合文章,说说参与编纂《全唐诗》的人有哪些共同特点?
(3) 结合从本文得到的启示和你的阅读体验,以一首唐诗为例,说说你对结尾句中加点词“享受”和“幸运”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君子与伪君子

①真君子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伪君子表里不一,行不践言。

②“表”指公开的、别人看得见的表现;“里”是内心的认知、想法、信仰,只有自己知道,别人难以观察到。“言”是公开表达出来的东西,别人能听得到;“行”是行动、行为,别人可能观察到,也可能观察不到。

③我曾经在文章中引用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讨论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迫于社会压力,“伪君子”不仅倾向于遵从“主流”,说自己内心不相信的话,做自己私下不认同的事,而且会充当“执法者”(“思想警察”),监督和惩罚那些言行与自己不同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真诚的”。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自己“指鹿为马”,而且绝不宽容胆敢“指鹿为鹿”的人。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证明他们自己是“主流”的忠实捍卫者。

④当然,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遵从“主流”者就是“伪君子”,不遵从“主流”者就是“真君子”。真君子和伪君子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如果一个人内心真的相信“主流”,他遵从“主流”就是真君子;反之,如果一个人内心相信“主流”,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出于机会主义的考虑,假装“特立独行”、反对“主流”,他也是个伪君子。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至死反对量子力学,在社会理论上坚持“为需要生产”、反对“为利润生产”,但他是一个真君子,因为他说的就是他内心相信的。

⑤也就是说,一个人持什么样的观点,本身不构成区分真君子和伪君子的标准。人与人之间观点不同,见仁见智,正是人类进步所必须的,因为事前没有办法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对的。科学真理也是相对的,许多曾经被认为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和信条,后来证明是错误的;而一些原来被认为是错误的观点,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当然,如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出于“面子”,死不认错,那就是伪君子。

⑥一个人能否做到表里如一,第一依赖于他内在的信念有多强,第二取决于外部压力有多大。信念特别强的人,不大容易说假话,因为说假话导致认知失调,心理成本太高。宗教的殉道者和闹革命的牺牲者就属于这一类人,对他们来说,背叛信仰还不如死。比如,托马斯·莫尔,这位亨利八世国王的首席大臣、大法官和《乌托邦》一书的作者,当亨利八世与罗马教会分离,自任英格兰教会首脑时,他只要签字认可,就可以保全自己,但他宁可上断头台,也不愿背叛自己对天主教和上帝的信仰。

⑦对信念不很强、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在面临社会压力时,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很难的,所以他们更可能随波逐流,以保持“永远正确”。不读书、不愿思考、缺乏推理能力的人,通常不会有很强的信念,很容易被别人忽悠。这就是许多人容易变成“乌合之众”的原因。

⑧没有人可以完全无视社会压力,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不遵从“主流”的人,通常会错失有利可图的机会,甚至面临生命危险。这也是为什么越是自私的人,越可能表里不一。指鹿为马的人不是因为自己不知道那是鹿,而是因为说真话的代价太大。

⑨没有一个社会没有伪君子,也没有一个社会没有真君子。关键是各自的相对比例。任何社会都有“主流”。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们对“主流”规范和价值观念的遵从,是出于尊重而不是恐惧。要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减少人们对外部压力的心理恐惧和得失计算,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做真君子,而不是当伪君子。

(文/张维迎,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 下列对“真君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君子公开的言论和行为,与自己的内心的认知和想法一致。 B. 真君子是不会遵从主流的,因为他们相信并坚持自己的观点。 C. 信念较强的人容易成为真君子,因为他们不愿说假话或背叛信仰。 D. 真君子相信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但他们也不会为了要面子而死不认错。
(2) 下列对“伪君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伪君子迫于社会压力,往往会说自己内心不相信的话,做自己私下不认同的事。 B. 伪君子主动监督和惩罚那些言行与自己不同的人,是为了表现出自己对主流的捍卫。 C. 伪君子因为要保持与主流的一致,所以通常不会有很强的信念,成为乌合之众。 D. 说真话可能会有损个人利益,所以越是自私的人,越有可能表里不一,成为伪君子。
(3) 下列对“健康社会”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因为没有一个社会没有伪君子,也没有一个社会没有真君子,所以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有不同比例的真君子和伪君子。 B. 一个健康的社会要多培养爱读书、善思考、具有推断能力的人,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乌合之众”的产生。 C. 一个健康社会的主流规范和价值观念,应当符合多数人利益,从而让人们更愿意发自内心地尊重和遵从主流。 D.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降低说真话的代价,减少人们对外部压力的心理恐惧和得失计算,愿意且能够做真君子。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