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是人世间最自然、最朴素也是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是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的必然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谈谈新时代青年学生应该如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相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就新时代如何推动“雷锋精神”走进校园提两条建议。
一百年前,在民族危亡的重大关头,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摆脱屈辱、寻求独立的艰难历程事业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 。在这一历程中开创了"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的伟大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 钙" 。 "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 政以德、政者正也等思想的最好体现与践行 。 伟大建党精神必将在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 实践中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 发展。
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从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中产生出来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力量,与中华民族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一脉相承,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包括革故鼎新的超越精神、披荆斩棘的革命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只争朝夕的追赶精神、敢闯敢试的攻坚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直面难题的担当精神。伟大改革开放精神,蕴含着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始终焕发改革者、奋斗者的精气神。
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新时代应如何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①具有超越性,不受一定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③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④符合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需要
①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②既传承优秀师道文化又彰显当代教育使命
③对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④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①弘扬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心骨”
②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④这些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材料一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在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形成了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茶马古道、河西走廊……成为民族团结融合之路:长江、黄河,瓷器、丝绸……成为引发强烈共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劫难。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各民族一荣俱荣、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各族人民洗雪耻辱、扭转自身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迎来了全体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材料二 雷锋精神源于雷锋一人,又系于无数心怀山海的接棒者。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一个雷锋带动了一代又一代“雷锋”……
——摘编自《南方日报》
90多年前,井冈山茅坪八角楼,借着一盏油灯的微光,毛泽东同志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在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也点亮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之光。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精神之光,烛照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迈向成功,指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挑粮的小道,八角楼的灯光,黄洋界的炮声……抚今追昔,一个个铭刻在历史上的印记,愈发熠熠生辉,震撼人心、砥砺前行。在社交平台上,许多网民纪念那段峥嵘的井冈岁月,写下对历史的告白,坚定对井冈山精神传承的信念。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面对林县干旱缺水的现状,1959年林县县委为改善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决定把山西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彻底改变林县的缺水状况,称为“引漳入林”,全县10万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靠着一锤、铲、两只手,逢山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被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在此过程中平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红旗渠精神续传承。河南省林州市多措并举,继续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加大对外宣传;构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地,调动林州市人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实施“洹泉涌流·智汇红旗渠”人才集聚计划,从落户、购房补贴到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健全招才引智常态化机制,不断优化环境,提升服务。
①现代传媒显示出丰富民族精神的强大功能
②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
③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1928年9月,共产党人史砚芬英勇牺牲前,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就着狱中昏黄的灯光写下了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封信:“亲爱的弟弟妹妹,我今与你们永诀了。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请你们不要因丧兄而悲吧!妹妹,你年长些,从此以后你是家长了,身兼父母兄长的重大责任。我本不应当把这重大的担子放在你身上,抛弃你们,但为着了‘大我’不能不对你们忍心些,我相信你们在痛哭之余,必能谅察我的苦衷而原谅我。”
片纸只字重千钧,红色家书意万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更加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动人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革命烈士的家书为什么具有“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动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