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②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使噬菌体被标记→③把上述被标记的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④经过短时间保温后进行离心→⑤分别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Ⅰ.上述步骤存在两处错误,请改正。
第一处:;
第二处:。
Ⅱ.该实验如果保温时间过长,32P标记噬菌体的一组上清液的放射性会,沉淀物的放射性会。
Ⅲ.两位科学家进行实验时,搅拌不同时间分别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结果如下表。
搅拌持续时间(min) |
1 |
2 |
3 |
4 |
5 |
上清液35S所占比例(%) |
50 |
70 |
75 |
80 |
80 |
上清液32P所占比例(%) |
21 |
25 |
28 |
30 |
30 |
被侵染细菌成活率(%)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搅拌5min时,被侵染的大肠杆菌成活率为100%,细菌没有被裂解,而上清液中仍有32P放射性出现,说明。
材料用具
显微注射器,H9N6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液,活鸡胚细胞,DNA酶,RNA酶,生理盐水等。
方法步骤
Ⅰ.取三支相同的试管a、b、c,分别加入等量的病毒核酸提取液,然后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相同浓度的DNA酶、RNA酶,在c试管中加入。
Ⅱ.取等量的活鸡胚细胞分成甲、乙、丙三组。用显微注射器分别把第1步处理过的a、b、c三支试管中的核酸提取液等量注入甲、乙、丙三组的活鸡胚细胞中。
Ⅲ.把三组活鸡胚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分别抽样检测细胞中是否有病毒产生。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
②;
③若甲、乙、丙三组均有病毒产生,则说明该病毒遗传物质既不是DNA,也不是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