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安史之乱后,唐代漕运遭到极大破坏,更使中央财政空竭。当时的漕粮都是散装散运,不仅沿途消耗量大,而且便于沿途官吏的截留和盗窃。漕运都由地方承办,纳税户均出脚钱,从民间无偿征发船工与船只,委托富户为“船头”。他们对船工虐待勒索,以致“人不堪命”。漕船因征自民间,窄小破旧,极易损坏。

    为了解决漕运的问题,盐铁转运使刘晏对漕运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命“囊米而载以舟”,把米装进麻袋,再上船起运。又立纲运之法,“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扬州遣将部送至河阴。”同时,他在淮河以北列置巡院,在扬州设置漕转院,由国家训练船工水手,漕务完全由中央管理,漕船也由国家制造。从此漕船坚固,使漕粮得到了安全。此外,再利用盐利的收入,分别雇用船工进行漕运,并由国家直接管理。此次漕运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成功地解决了安史之乱后财政调拨上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

——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内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漕运改革的作用。

【考点】
中国古代的运河;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经济联系与国家统一]

材料一

隋朝时为了南下伐陈和北征高丽,在原有运河的基础了修建了隋朝大运河,形成了沟通南北之势,路线如上图。

实际上,在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不仅仅是北方边防后勤补给重要通道,更是维持整个隋唐王朝运转的大动脉。由于人口的不断南迁,当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至长江流域,而政治和军事重心依然在北方,每年通过运河转运数百万石粮食。因此,为了维持帝国的正常运转,就必须通过大运河高效地将南方的赋税和粮食转运到北方。

——摘编自侯杨方 陈 熙《千年运河: 中华帝国的军事大动脉》

材料二 “千年运河、沟通南北”是大运河区别于长城、黄河的重要特点,在“千年”与“南北”所建立的时空之中,运河“沟通”的功能最为显著。当下,大运河既是国家文化符号,又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成为一种文化标签。兼具运输功能、生活场域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纬中国、运通华夏”的河流,还是一种“利器明德,以厚民性”的文化。在“大运河”全景意识之下,大运河物理空间中的“通”在文化空间中演化出了联通、流通、变通和融通等多重特性与价值。

——吴欣《大运河的文化特质》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时期大运河相较隋朝时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元朝在已开通海上漕运的前提下还要改修大运河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大运河的文化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