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轨迹

20世纪50年代

欧洲出于经济上和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在外交上亦步亦趋,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

20世纪60年代

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提出对苏联、东欧国家“缓和、谅解、合作”的计划。

1969年,联邦德国勃朗特政府提出“新东方政策”,实现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

20世纪70年代

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在中东、南部非洲和中美洲等问题上,违背美国的旨意,支持第三世界。

——摘编自《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二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全面。)

【考点】
两极格局的形成; 多极力量的成长;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63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出现了“第三世界”。是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发展和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结果。“第三世界”这一概念的流行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密切相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把争夺海洋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71年,9个拉美国家举行利马会议,表示要采取共同行动,反对海洋霸权主义。经过一系列努力,1982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1984年底,共有159个国家和地区在公约上签字,唯独美英等国拒绝签署,为公约的实施设置障碍。但是,这一完整的海洋法体系的确立是第三世界国家联合反霸斗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四:G8(八国集团)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又有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

(1) 依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表现。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世界形成的历史背景。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指出新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困难
3. 朴茨茅斯造船厂是英国近现代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百年战争(1337—1453年)的结束,英国人将目光从大陆转移到海洋,开始思考建立一支可以进行海上防御和扩张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对抗来自法国的威胁,朴茨茅斯成为英国发展海军的不二之选。而朴茨茅斯造船厂及军事基地的建立不仅彰显了英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更反映出英国自此以后以“海洋”为国策的决心。

——摘自师琪《英国辉煌时代的见证者:论18——20世纪初朴茨茅斯港与英国海军的发展》

材料二:二战前夕,英国造船业蓬勃发展,一度占据全球船舶市场的半壁江山。二战结束后,各国开始大幅缩减军费开支,军舰订单锐减。20世纪70年代,随着亚洲各国造船企业迅速崛起,加之欧洲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朴茨茅斯造船厂积累百年的优势消耗殆尽。随着全球航空旅游业的兴起,远洋邮轮行业开始萎缩,加之当时欧洲各国对环境保护有着严格要求,朴茨茅斯造船厂的最后一份“糊口饭碗”也被打翻。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和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军费开支大幅度缩减,船厂最终走上破产之路。

——摘编马岳《解放军报》2020-07-17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产生的历史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朴茨茅斯造船厂走向破产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