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下图):

(1) 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2) 依据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3)

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xǐ)示意图(下图):

依据右图,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xǐ)的两种情形。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4)

读下面的知识结构图

填出上面图示中改革的著名人物。该图示反映出这一改革与民族融合怎样的关系?

【考点】
三国鼎立; 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朝的政治;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之一,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①

史料②

史料③

嫘祖(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养蚕想象图

河南荥(xíng)阳汪沟遗址出土的碳化丝织物(距今约5300年)

与丝织业有关的甲骨文

材料二   如下图所示的东汉画像石上刻有一副脚踏纺车,该脚踏纺车在两汉时期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织板,把织工的右手解脱出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两汉时期丝织业繁荣,西汉朝廷还在襄邑县专设服官,负责管理丝织和刺绣作坊。

——摘编自国家博物馆《文物中国史》

        安徽宿州东汉纺织图画像石

材料三   三国时期,作为成都特产的蜀锦是丝织品中的精品。蜀汉丞相诸葛亮把蜀锦织造业作为蜀汉支柱产业加以发展。依托蜀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他鼓励百姓种桑养蚕,并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桑800株作为示范。此外,他还设“锦官”,重修锦官城,管理蜀锦的生产和经营。

——据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历史》

材料四   东晋南朝时期,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部分地方的养蚕技术很可观,如永嘉郡有八辈蚕(一年内八次出茧),每年三月至十月出丝。刘裕灭后秦时,曾南迁长安百工,在建康设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再限于成都一地。刘宋时期,江南织工、缝工随日本使者东渡,对日本的丝织技术和缝纫技术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夏商以前。材料一中哪则史料对佐证此观点最具研究价值?(写出序号即可)说明你的理由。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汉时期丝织业发展的表现。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蜀汉政权建立的时间。概括蜀汉大力发展蜀锦的有利条件。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三相比,东晋南朝时期南方丝织业有何新发展?归纳这一时期江南丝织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综合题 普通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动荡时期,又是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时期。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究相关材料,了解这一段历史。

【政治篇】

材料一

(1)材料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转图,据此概括该时期的政治特征。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美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丰收之年),则数那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与《史记》的记载对比,《宋书》中描述的江南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写出一项即可)。

【社会篇】

材料三

(3)观察材料三图片内容,说出魏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具有怎样的意义?

【文化篇】

材料四   2019年9月4日,第十七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在临沂市书法广场隆重开。本届书圣节以”书圣故里 魅力临沂“为主题,为广大市民朋友和来自全国各地宾朋打造了一场隆重文化盛宴,大大推动了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社会群众广泛参与,丰富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热烈浓厚的节日氛围,让书圣文脉在群众性文化体验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4)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始于何时?材料中的书圣是指东晋时期的哪位书法家?其代表作是什么?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