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构想,更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9年4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负责人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作特区,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材料二:“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1) 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是哪里?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什么?
(2) 对比材料一、二分析,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有什么变化?
【考点】
经济特区; “一带一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

材料二:1980年—2005年深圳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2—100

100—1000

1000—2000

2000—5000

所用时间(单位:年)

9

7

5

3

——摘编自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继续完善开放格局。中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全领域的,正在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目前,中国已经同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19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摘自习近平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特区”的定位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说明从1980年—2005年深圳经济发展的变化。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深圳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继续完善开放格局”的举措。综合三则材料,说明“继续完善开放格局”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下面文字后判断:

经济特区的建立,推动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由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等7个沿海经济开放区构成的对外开放地带。1988年,国家又决定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这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掀起新的大潮。党和国家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设置上海浦东新区,使之成为扩大开放的窗口,并以此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成都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和口岸。我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

以下表述是从上面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横线内划“A”;违背了上面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横线内划“B”;是上面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横线内划“C”。

(1) 深圳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2) 海南岛是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3) 上海浦东新区的建立,带动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的发展,两江新区的成立,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

(4) 我国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5) 对外开放的扩大,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