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返回首页
1. 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
A.
1840—1894年
B.
1895—1911年
C.
1912—1945年
D.
1946—1949年
【考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答案】
您现在
未登录
,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单选题
普通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保罗•S•芮恩施在《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一书中评价中国近代某位历史人物“名义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该历史人物是( )
A.
梁启超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袁世凯
单选题
容易
1.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 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 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
A.
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
B.
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
C.
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
D.
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单选题
普通
2. 有学者研究指出,袁世凯当政期间,中央政府对南方各省缺乏实际支配力。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一个日益倾向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的总统,主持着一个事实上的联邦政府。为重新塑造中央权威(亦有个人野心的因素),袁世凯决定回归帝制。据此可知( )
A.
民主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
恢复帝制基于当时的现实需求
C.
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
D.
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艰难
单选题
普通
3. 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
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
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
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
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单选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