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阅读习惯决定人生选择

戴建业

    ①今年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读书,是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在谈论的话题。

    ②人有丑俊,书有浅深,东汉思想家王充将当时的书分为三种,作,述,论,而今天书籍的种类更为繁多,有经典著作与流行书籍之别,有专业著作与大众读物之殊,有文字读物与视频读物之异。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手机的普及,人类有可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普惠”,任何层次任何形式的书籍都能轻易得到,地铁里,公交上,休息时,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低头一族”。

    ③不过,这种情况让人“亦喜亦忧”——随着知识的日益普及化,知识也日益浅表化和碎片化。知识的浅表化和碎片化让更多的人不必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只要会“搜索”,无知可以显得有知。不学也可以显得博学。

    ④长此以往,我们既难以认知哲人理论体系的深刻严谨,也难以体验诗人情感的博大崇高,甚至无法感受艺术作品的细腻美妙。因而,认识会越来越肤浅,心灵会越来越荒芜,审美会越来越庸俗。从来不去碰一碰原创性的经典,我们自己怎么可能会有原创性?

    ⑤经典阅读,常常是挑战性阅读。人类流传下来的伟大经典,还有公认的名著,这一类经典著作都是挑战性阅读的读物,一位西方作家曾调侃,所谓“经典著作”就是人人说好,但人人不读的那些书籍。的确,经典很多时候是在人们的书架上“供奉”,并不在人们阅读的案头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或是经典的深度超出了自己的努力范围,初读往往不知所云,如罗素的《数学原理》,弗雷格的《算术基础》,还有可能是自己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或时代相隔十分遥远,今人无法领略书中的美感,如屈原的骚赋、杜甫的诗歌、但丁的《神曲》,这份经典是人类的精神宝库,但大多数人不得其门而入,它们只向那些勤奋坚毅者敞开大门。

    ⑥经典不是心灵的“可口可乐”,我们可以咕噜咕噜地一饮而尽,它们需要我们不断钻研才能常读常新。倘若真正读懂了这些经典,你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豁然。可惜,有“会当凌绝顶”雄心的人很多,但最后实现“凌绝顶”志向的人极少。弃难图易是人的天性,笔者也是如此;只要能读消遣读物就不读经典,只要能读中文就不想读英文,只要能读现代文学就不想读古代文学,只要看电视就不想读书……可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关键,大多不是智力的高下,而是毅力与恒心的大小。

    ⑦客观来说,今天人们已经无法拒绝网络阅读占据大量阅读时间的现实。但在互联网空间,可不可以也飘着一缕书香?其实,已经有很多机构行动起来。这不是,在年轻人手机App里占有重要位置的今日头条与抖音,联合了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光明日报,以及出版过许多经典读物的北京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果麦文化等多家文化出版机构,启动了“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都来读书”——都来,来哪里?简而言之,就是来到经典。“都来读书”,就是希望在网络阅读中培植深度阅读的土壤,希望大家在不拒绝网络阅读的同时,也能接触到经典阅读,其实,不同的阅读和思考习惯,短时间内看不出有什么差别,时间一长就出现天差地别;有的才华自众,有的“泯然众人”.你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阅读习惯,你就为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4月22日)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⑥段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可确的一项(    ) A. 今天的书籍种类,有经典著作与流行著作之别,专业书籍与大众书籍之殊,文字读物与视频读物之异,比东汉思想家王充将当时的书分为作,述,论三种更为繁多。 B. 很多人即使没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只要会搜索,就能将无知表现得有知,不学也能显得博学,是因为知识日益普及化时也变得日益浅表化和碎片化。 C. 经典很多时候是在人们的书架上“供奉”,并不在人们阅读的案头上,这是因为经典的深度是出了自己的智力范围,读起来往往不知所云。 D. 大家能够在不拒绝网络阅读的同时,还接触经典阅读,这就是多家文化机构创办“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的目的。
(4)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请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
【考点】
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 中心论点; 议论文文本; 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 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①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②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失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③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苦中坚持写作,终成为文坛巨子。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够了,够了,不必再列举了——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④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解析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⑤其一,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譬如,十六、七岁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

⑥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加以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另外,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了这一点吗?

⑦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用努力来弥补它吧!否则,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草地,你都将是匹瘦马。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③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榜样的力量直抵心灵

邓一非

①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英雄模范用实际行动诠释的一条质朴而深刻的哲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我们敬仰英雄、学习英雄,要深入领会这条哲理的精神实质,使榜样的力量直抵心灵,化作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②榜样把人生的意义变成鲜活的形象,让远大理想、优良品格、高尚人格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生动展现。受表彰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以及各条战线涌现的英雄模范,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光耀史册,树立起励人心志、催人奋进的光辉榜样。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平凡的人就可以拥有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就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③英雄模范不平凡,根本在于其具有追求崇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60多年深藏功名、一心奉献的老英雄张富清,在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在祖国建设时期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扎根偏远落后贫困山区,用持之以恒的坚守,践行一名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这充分表明,有了精神追求的高度,才有人生奋斗的强大动力。把英雄模范当作标杆,自觉强固理想信念、砥砺初心使命,就能在追求崇高中收获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精彩人生。

④英雄模范把平凡的工作岗位作为施展才智抱负的人生舞台,具有追求卓越的坚定志向和执着精神。从“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的于敏,到埋头青蒿素研究、让中医药成果斩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屠呦呦;从倾心飞行事业、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到1000余次走进雷场、具有“让我来”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他们的事迹反复证明,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置身可以大有作为的新时代,以英雄模范为榜样,把平凡工作当事业干,爱岗敬业钻研本职、迎难而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争创一流,就能在追求卓越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时代答卷。

⑤“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这一人格追求,在英雄模范身上得到充分展现。从“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公仆,到“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铸剑元勋;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真诚奉献,到“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的赤子胸襟,英雄模范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拥有追求至善的品德修为和人格理想,为国为民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一己功名,舍小家顾大家、严私德明大德,展现出一种伟大的人生境界。把英雄模范当作标杆,以修身立德养浩然正气,以廉洁奉公树清正风气,淡于名利、甘于奉献,就能在追求至善中升华境界、永葆本色,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1) 本文中心论点是(   ) A. 榜样的力量直抵心灵。 B.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C. 把英雄模范当作标杆。 D. 榜样把人生的意义变成鲜活的形象。
(2) 阅读③—⑤段,英雄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原因是:

(3) 以第⑤段画线句为例,联系第①段,分析其作用。
(4) 下面这段文字位于第②段末尾,请写出理由。

这也启示我们,英雄模范并非高不可攀,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路就在脚下。自觉见贤思齐,像英雄模范那样坚守和奋斗,弘扬其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人人都能在追梦征程上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善读可医愚

    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1) 本文显然不是一篇驳论文,但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
(2)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 作者将“医愚”和“善读”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 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