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明代,进入第四个寒冷期,而农垦成风,“墙(明长城)内之地,悉分屯垦”。沙地植被遭到破坏,到万历年间普遍发生了建筑物被雍的现象。万历三十七年(1609),榆林卫中路“东自常乐堡起,西至清平堡止”“俱系平墙大沙,间有高过墙五七尺者,甚有一丈者”。是年闰三月,朝廷调兵两千余人,并招募陕北各州县灾民数百人,历时六个月,长城沿线约120公里积沙被抓除到底并运往远地,“沿边一带,焕然一新,不可谓非大工"。

——据韩昭庆《荒漠、水系、三角洲: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清末民初有6个堡寨、421个村宅、近10万亩农田遭埋压危害。沙区层民为求生计,背扛肩挑,移沙造地,垒石防沙护田,散压柴草挡风救苗,依然不改“满眼尽飞沙”“树少不闻鸦”的景象。金鸡滩村马德宽借风移沙造田,或扬沙移丘,或背驮士石压沙,早出晚归,奋战10余年,夺地20余亩,微产杂粮,仍不解贫。

——摘编自《榆林市志》

材料三

1953年后,埃及政府对治沙实施政策扶植,并对各省的土地开发建设局实行系统领导,协调治沙。埃及还成立了专门的沙漠研究中心,从1979年起建立了5个沙漠士地开发技术实验推广示范中心。这些研究机构与推广示范中心紧密配合,研究成果可以很快得到应用。此外,埃及还从联合国、世界银行、中国、美国、法国等组织和国家获取资金、技术、设备及优质种源等。埃及开发沙农业的成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摘编自郝晋珉等编著《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1984年,国家允许农民承包治理地。石光银海子梁乡政府签订合同,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成为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三十多年来,他带领乡亲们多措并举,历经千辛万苦,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一道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扭转了“因沙致穷”的千年困局。中国对毛乌素沙地的成功治理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

——据任仲文编《千秋伟业百年风华》等整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陕北治沙的背景及效果。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末民初榆林治沙失败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埃及治沙的历史经验。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在毛乌素沙地治沙的意义。
【考点】
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我国确立了环境保护费制度。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环保税法》,将排污收费制度改成了征收环保税。环保税的征收主体为税务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由当初主导征税变为协助征税的角色。过去的排污费制度仅仅规定了一档费收减免档次。但现实情况复杂多样,一个减免档次过于笼统,使得减免不能分层次进行。环保税对企业减排增加了减免档次。《环保税法》在税额上并未作硬性规定,仅仅规定了征税的上限和下限,让政府根据当地情况决定如何适用税率。排污费征收后实行的是分配制度,按照中央和地方1∶9进行分配,环保“费改税”后,中央不再进行税收分成。

——摘编自苗博然《一字之差的高度——环保“费改税”的变化分析》

材料二   环境税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等特点。对于排污的企业和个人来讲,违反税法,将受到比污染收费更加严格的法律制裁。同时环保税,也将政府征税的权力关进了法律的笼子里。环境税把企业污染生态环境的社会成本转换成其自身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成本高过收益,企业就会破产。通过税收方式真正将环境成本计入生产成本,倒逼产业结构升级。收税制度使企业增加对环保技术的需求,这对环保技术发展有促进作用,带动了绿色经济。我国治理污染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由于受到我国财力的制约,我们用于环保事业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资金缺口非常大。环境税作为一种征收面广、强制程度高、刚性强的税种,无疑能够筹集到稳定、充足的环保资金,能很好地缓解我国环保资金奇缺的现状和困境。

——摘编自李霁友《环保费改税对我国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环保“费改税”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环保“费改税”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