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返回首页
1. 野生型水稻多为“易落粒”水稻品种,不宜在生产上使用,具有“不落粒”性状的水稻是从野生型水稻中通过长期人工选择驯化获得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工驯化培养过程会提高水稻的基因多样性
B.
水稻“不落粒”性状的出现和基因突变有关
C.
人工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水稻“易落粒”性状有利于提高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考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 生物的进化综合;
【答案】
您现在
未登录
,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单选题
普通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换一批
1. 研究人员在连续观察中发现了某植物的一种新性状,初步分析该变异可能是由a基因突变或者是由B基因突变引起,研究人员的推测体现的基因突变的特点是( )
A.
不定向性
B.
随机性
C.
普遍存在
D.
频率很低
单选题
容易
2.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
B.
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
C.
自然条件下的基因突变频率低
D.
诱发突变对生物体都是有利的
单选题
容易
3. 控制小鼠毛色的基因有A
+
(灰色)、A
Y
(黄色)、a(黑色)等,它们是染色体上某一位置的基因突变成的等位基因。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 )
A.
普遍性
B.
不定向性
C.
可逆性
D.
稀有性
单选题
容易
1. 下图为果蝇体细胞中一个DNA分子上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I、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I、Ⅱ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
B.
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C.
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期时间相对较长
D.
若b、c分别控制果蝇的白眼、红宝石眼,则b、c为等位基因
单选题
普通
2. 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疟疾发病率较高,而镰状细胞贫血对疟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某科学家调查了某热带地区290人的疟疾发病率与镰状细胞贫血的关系,结果如表所示。已知表中的突变基因为控制镰状细胞贫血的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患疟疾人数及比例
未患疟疾人数及比例
总计人数
携带突变基因的杂合子
12(27.9%)
31(72.1%)
43
无突变基因的纯合子
113(45.7%)
134(54.3%)
247
A.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是镰状细胞贫血发生的根本原因
B.
携带突变基因的杂合子患疟疾的概率低于无突变基因的纯合子的
C.
由疟疾引发的镰状细胞贫血基因突变形成的杂合子更适合在该地区生存
D.
表中相关基因的突变属于有利突变,有利于人类的进化
单选题
普通
3. 人血红蛋白中的β链(肽链)上的一分子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可导致镰状细胞贫血。研究发现:①人的16号染色体上的H基因编码的是正常β链,h基因编码的是异常β链,异常β链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②生活在正常环境中的基因型为Hh的个体体内存在正常的红细胞和镰状细胞;③正常红细胞在严重缺氧的环境中形态也会发生镰变。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H与h在成熟的红细胞内均能控制肽链的合成
B.
基因突变是导致某人患镰状细胞贫血的直接原因
C.
基因H与h在功能上具有多效性,且变异的有利与有害是相对的
D.
严重缺氧导致红细胞发生镰变,这是环境条件影响基因表达的结果
单选题
普通
1. 单基因隐遗传性多囊肾病是P基因突变所致。图中所示为患者及其父母同源染色体上P基因的相关序列检测结果(每个基因序列仅列出一条链,其他未显示序列均正常)。患者的父亲、母亲分别具有①、②突变位点,但均未患病。患者的弟弟具有①和②突变位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未突变P基因的位点①碱基对为A-T
B.
①和②位点的突变均可能导致P基因功能的改变
C.
患者同源染色体的①和②位点间发生交换,可使其产生正常配子
D.
不考虑其他变异,患者弟弟体细胞的①和②突变位点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多选题
普通
2. 美洲热带地区的纯蛱蝶幼虫主要取食西番莲叶片,西番莲受到纯蛱蝶的伤害之后,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使纯蛱蝶幼虫死亡,但仍有少数纯蛱蝶会变异出抵抗该化学物质的能力。观察发现,西番莲用改变叶片形状,“造出”一种黄色假卵(叶片上蜜腺稍微隆起形成卵状结构)等办法来迷惑纯蛱蝶,以减少纯蛱蝶在此产卵;还通过分泌出一种“花外蜜露”引诱蚂蚁和蝇类前来捕食纯蛱蝶幼虫。在此过程中,纯蛱蝶也增强了寻找并发现西番莲的能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西番莲释放出化学物质抗虫和纯蛱蝶能抵抗该化学物质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B.
在纯蛱蝶觅食的刺激下,西番莲发生了叶形和叶片蜜腺的突变
C.
西番莲叶形的变化和纯蛱蝶觅食行为的变化说明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D.
西番莲通过传递化学信息,未能把纯蛱蝶全部杀死,符合“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多选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