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

茶的原生地在长江上游地区,唐朝蜀茶最为有名,宋元之后川蜀、两浙、福建建安茶业兴盛。明洪武四年(1371)政府于诸产茶地设置“茶课司”进行征税管理,“山园茶主将茶卖与无引、由客兴贩者,初犯笞三十,仍追原价没官;再犯笞五十,三犯杖八十,倍追原价入官”“伪造茶引者,处死,籍没当房家产”;洪武年间先后设立七个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以明确严格的管理体系监管茶叶的贮存、交易、运输、检验等环节,巡察御史亦监管贸易事宜。明政府施行的金牌信符制(金牌勘合)是对茶马互市的制度性革新。金牌作为一种信用凭证,约定好交易数量品质互换比例等,成为“每年合当差发,依期纳马,即给尔茶篦,又加尔赏劳”的凭证,具有严格的法律效力。

“夫物有至薄而用之则重者,茶是也。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宋而其利博矣。前代非以此专利,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的茶马贸易的指导思想在清朝康熙年间发生变化。康熙年间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之后,茶马互市开始淡化,康熙四十四年(1705)中止以茶易马事务,改征茶叶税款,茶叶交易准予商人自由贸易,延续近千年的茶马互市至此正式宣告结束。而在同时,茶叶出口进入实质性的阶段,中国也即将迎来茶叶出口的辉煌时期。

(1)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明朝为例,说出茶马贸易政策的特点。
(2)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从“茶马互市结束”到“茶叶出口的辉煌时期”的理解。
【考点】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联系;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以来城市商业的繁盛,特别是以市场活动为中心的商业市镇的兴起,是吸引商人从负贩行商到侨寓定居的首要因素。在这些市镇中,人口增长迅速且较为集中,商品销售市场广阔且相对稳定,为商人寻求稳定的利润创造了条件。这些经济型市镇大多处于水陆交通的要冲之地,交通的便利为商人提供了良好的物流,因此,商人定居于这些地方,更便于他们了解当地市场行情,获取需求信息,在此情况下,商人们无论是在客居地开设店铺,还是贩运商品至自己的居住地销售,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都更多。所以,宋人说:“富人比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于天下,然后以收天下之功。”

——摘编自冯芸、桂立《宋代城市商业的繁盛与坐贾势力的发展壮大》

材料二 明清时期,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繁荣,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商业繁盛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以来市镇发展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川盐销黔的四条盐路中,只有乌江水运伸入到贵州腹地。明孝宗弘治年间,四川叛酋酉阳宣抚司在龚滩对“过往盐船只抽取税银,每年获利数万”,可见当时乌江盐运规模相当可观……乌江下游的涪陵、彭水一带均有盐场,历代有所发展……乌江流域龚滩、新滩、潮砥滩最为险要……无论枯水、洪水季节,盐船都可能因水险停航……乌江盐船一般都是八只船结成一帮航行,以便过滩时集中人力拉纤,一只一只地过滩,仍不时有盐船失事,所谓“失吉”。遇水运不及,往往需要依靠人力背、挑,由陆路赶运,仍始终不能改变运不济销的局面。

——根据汤光旭《清至民国时期川盐入黔研究》整理

材料二   四川从战国末就开始开凿盐井,汲卤煎盐。富顺一县,本是“地接夷徼,居多岩谷”的经济落后地区,但因其产盐,“掘地及泉,咸源遂涌,邦赋弥崇,百姓得其富饶。”……明末战乱,导致井盐业萧条。清初,政府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如“恩诏免四川商民盐课”“任民自由开凿”“听民自领自卖”,使得四川井盐开始复苏并发展……川盐总产量在雍正九年已经超过了历代最高产量……“川省产盐州县三十有四,经陆路或水路,销盐州、县、土司六十有四,迩年生齿日繁,流寓辏集……富顺一地人口,则从雍正六年的15732户增加到嘉庆十五年的40609户,但这远不是盐产地的实际人口数,外来劳作的灶户、佣作、商贩尚未计算在内……清代川盐济楚,西沱镇位于川盐往湖北的盐运大道,西沱成了方圆百里的商业中心,乾隆《石柱厅志》:“西界沱水陆贸易,烟火繁盛,們然一都邑也。”

——根据涂庆红《清代川盐对四川地方社会的影响》整理

材料三   中英《烟台条约》将川江通航作为重庆开埠的前提,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后,赴四川考察的西人人数增加……英国汉学家庄延龄于1880—1881年对四川井盐进行了考察,并将制盐工艺整体流程及四川盐业经营状况报告给英国政府……庄延龄的基本观点包括:四川井盐产量大,在各省中位居前列;市场广阔,运销范围广,远销两淮、云南、贵州、湖广等地;盐税利润丰厚,占四川税收的三分之一,是四川财政收入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四川盐业是一个“机器和外国管理将在其中发挥最大的经济和改革作用”的产业,而当地有足够的能源和劳动力,因此通过引入经济型机器、改变分配方式等办法,可以使四川的盐业收入翻一倍。

——根据潘文甲、吴燕《庄延龄对四川井盐工艺及盐业的考察》整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乌江水路盐运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影响四川盐业发展的因素并分析盐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庄延龄考察四川盐业目的。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