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欧国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仅是社会中某一阶层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产生了欧洲社会的新政治制度。

——摘自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

材料二: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19世纪中期则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以来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想,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竟起的时代”。

——摘自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时代》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是什么?“1640年革命”完成的标志是什么?在“1789年革命”中,法国颁布了哪部纲领性文件?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主要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三点)19世纪末,美国提出什么政策,主张利益均沾,与西方国家共同掠夺中国?
(3)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主导“全球经济”的美国在“冷战”时期为了加强对西欧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在“群雄竞起的时代”,世界格局朝什么趋势发展?欧洲的哪一组织成为群雄中的一员?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马铃薯源于美洲,被尊奉为“丰收之神”,见证了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

材料一:……西班牙人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作为回报,印第安人贡献出玉米和马铃薯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都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组别

历史现象

出处



第一组

拿破仑战争时,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组

马铃薯带来了一个帝国,“通过养活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少数欧洲国家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间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

【美】查尔斯·C·曼恩:朱菲、王原译:《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第三组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65-1792年五次来华,船上马铃薯常流入途经沿海城市,“爪哇薯”之名源于此。

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第25卷第1期

(1) 材料一中的“动植物的交换”与哪一事件有关,并结合所学谈谈这一事件产生的影响。
(2) 依据材料二,概括种植马铃薯引发的社会变化。
(3) 美国学者麦克尼尔认为“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马铃薯源于美洲,被尊奉为“丰收之神”,见证了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 
材料一:……西班牙人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作为回报,印第安人贡献出玉米和马铃薯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都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敦促臣民更广泛地栽培马铃薯。他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在俄罗斯,凯瑟琳大帝的医药顾问说服她马铃薯可以对抗饥荒;波希米亚与匈牙利的政府也倡导栽培马铃薯……奥地利政府威胁农民,如果他们拒绝接受这种作物,将处以40下鞭刑。战争也促使人们改变态度……到1800年,马铃薯已成为重要的新食材。 

——【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三: 

组别

历史现象

出处

第一组

拿破仑战争时,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组

马铃薯带来了一个帝国,“通过养活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少数欧洲国家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间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

【美】查尔斯•C•曼恩:朱菲、王原译:《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第三组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65-1792年五次来华,船上马铃薯常流入途经沿海城市,“爪哇薯”之名源于此。

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第25卷第1期

(1)  材料一中的“动植物的交换”与哪一事件有关。
(2)  依据材料二,概括马铃薯成为重要新食材的原因。
(3)  依据材料三,概括种植马铃薯引发的社会变化。
(4)  美国学者麦克尼尔认为“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困难
3. 地图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其发展和传播历史能反映不同时期人类文化活动状态以及人们对世界的理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绘制于1300年的赫里福德地图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世界地图,其顶端是 《圣经》中耶稣复活和审判的场景,世界被分为欧洲人熟悉的欧洲(地图左下方)、亚洲(地图上方)、非洲(地图右下方)三个部分,和中世纪的其他地图一样,以东为上位,中央是圣城耶路撒冷。

——摘编自(英)杰里.布罗顿《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材料二:1507 年由德国人马丁·瓦尔德泽米勒绘制了首次以“亚美利加”称呼美洲的世界地图。它的出现意味着一个未知的大陆存在于两个巨大的汪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而过去的地理知识局限于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大陆。

——摘编自徐永清《新大陆舆图故事》

材料三:早期的墨卡托投影可以保持大陆轮廓投影后的角度和形状不变,但放大了高纬度地区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面积,而忽视了广大位于中低纬度的发展中国家。制图师彼得斯认为墨卡托投影“使我们难以以恰当的政治态度,来对待非工业国家”,于是他在1973年推出了彼得斯投影,把中低纬度地区拉伸扩大,使得观众的目光不自觉地被吸引到这些地区。彼得斯投影地图中大陆的面积不会产生偏差,但轮廓会扭曲变形。该投影一直备受争议,被斥责为彼得斯个人的政治宣言。

(备注: 地图投影是利用一定数学法 则把地球曲面表面的经、纬线转换到平面上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转换,就产生了各种投影方式。)

——摘编自何光强、宋秀琚《地图投影与全球地缘政治分析:一种空间认知的视角》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里福德地图呈现相关样态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瓦尔德泽米勒绘制的世界地图所带来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彼得斯调整墨卡托投影的行为。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