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级同学以“考古探寻中华文明之源”为主题,开展了一次项目化学习。以下为成果展览(部分)。请你一起参观,并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展板一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展板二   【探寻我国万年文化史】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展板三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铖、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1) 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图中(     )处。(填写图中字母)。根据图,说说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
(2) 仿照下面示例,对展板二中的图片进行解释。

示例:③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可以证实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①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可以证实

②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可以证实

④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可以证实

(3) 根据展板三,指出三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
(4) 综合以上展板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考点】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中华服饰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图2 半坡人使用的陶纺轮

材料二 《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在原始社会,人们最初以兽皮、树叶等遮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学会用骨针缝制简单的衣物,后来又出现了纺轮等工具,使纺织技术不断进步。据记载,在商周时期,服饰已经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身份的人穿着不同款式和颜色的服饰。

——摘编自王慧《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变迁》

材料三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   “胡服骑射”,让士兵们改穿短衣、长裤的胡服,这种服饰便于骑射作战,使得赵国军事力量大增,同时也对中原地区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中原地区的服饰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胡服的一些元素,如短衣、长裤、皮靴等,使服饰更加实用和多样化。

——摘自《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文化折射》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图1、图2所示的工具的功能。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服饰的发展变化(不得摘抄原文) ,并简述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服饰的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