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盆地天气高温干燥,素有“火洲”之称。然而在火焰山下,源自天山博格达峰的冰山融水,经由一条条蜿蜒的人工暗渠, 源源不断流向绿洲深处。这就是地下灌溉水利工程——坎儿井。坎儿井有“地下水长城”之称,也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活的文化遗产”。它与被誉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一;还有另外两项是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
坎儿井历史悠久。《史记》中记述了西域“竖井通渠”之法,唐代文书中也有关于“胡麻井”以及机构“掏拓所”、水官“掏拓使”等的记载。这些说明坎儿井在新疆古代农业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全疆记录在册的坎儿井有1540条,分布在吐鲁番市的坎儿井就有1200多条。其中190条坎儿井仍有水流,通过总长约3400公里的暗渠,继续灌溉着近10万亩土地。这充分表明坎儿井在当地农业生产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坎儿井系统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开凿时,从村庄低处逆向往天山方向的山体高处挖暗渠;每隔20至50米挖一个向下的竖井,方便挖掘暗渠时定位、输送泥土、通风供氧。当暗渠不断接近山体,连通地下水暗流,就形成引水通道。暗渠又分为集水段和输水段:前者用于集水,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后者用于输水,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明渠是方便村民日常取水的小渠,涝坝则起到蓄水池的作用。渗入地下的天山冰雪融水,通过暗渠流向村庄后,再通过明渠接入地上的涝坝,供农田灌溉和日常生活使用。
可以说,坎儿井是中国古代人民抵抗干旱、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智慧体现。如今,坎儿井已然成为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打卡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