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09年以来,湖州陆续发现一批以往来公文事务及公私信牍为主的汉代木简。公文简中,出现的地名以会稽郡、乌程县为主。公私信牍,内容主要涉及当时一般阶层的生活。此外,习字简的数量也不少,大多是利用废简随意写成。右图是一枚封检,用于物品或文书封缄,如同后世的信封。这枚封检体现了两汉公文传递的严谨作风,中间“乌程以亭行”,标明目的地乌程,即今之湖州,以亭行,即陆路由信差送达。

——摘编自曹锦炎《乌程汉简概述》

材料二   在法国和英国,国王很早就是许多城市自治特权的授予者,王室力量与市民可以说形成了同盟,因为他们的利益大体上都与封建贵族对立。这一同盟成了巩固法兰西和英格兰民族君主制的核心要素。随着城镇人口日益增多,就需要有行会组织和城镇政府主持内部事务。商人和各种手工业者分别组织起来组成行会,以保护他们特殊的职业利益。全体城市市民将他们的普遍关切托付给选举产生的政府官员。这些长官管理市民之间的司法事务,征收市场税,维护城墙、街道和其他公共设施,并代表城镇进行对外交涉,包括对封君和国王。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文明史手册》

材料三   1941年春,晋察冀边区政府开展了以“三三制”为原则的民主政权建设,进行了广泛的村选运动。村选运动彻底改变了村干部的身份。从性别看,女公民参选比例占82.9%,仅低于男子2%。从年龄看,老年公民当选村代表的占16.3%,青年占28.5%。从村选结果的阶级成分看,贫农与中农在村代表中占79.6%,而地富仅占8.1%。

——摘编自梁丽辉《从村选看村政权的嬗变——以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为例》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乌程汉简的史料价值,并指出汉代“亭”的长官在基层治理中的基本职能。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英法封建王权与城市之间的政治关系,并简述城市自治的运行机制。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基层政权选举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
【考点】
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西欧的城市;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一度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由于边区人民多数生活贫困,边区政府提出增加农贷的主张,并于1939年3月,公布了《农业互助社暂行组织规程》,号召各党委暨县政府立即动员群众大量开荒,加大农业技术改良。随着战争逐步迫近边区,政府颁布了《征收救国公粮条例》,同时鼓励节约粮食,开展粮食节约运动,裁撤不需要的机构,充实基层组织,合理安置劳动力充沛地区的人民向待开发区有序迁移。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多种举措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的粮食危机。

——摘编自王可研《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危机探究》

材料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逐渐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支持城市建设和工业化发展,国家实施了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1993年以来,中国粮食市场开始探索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运行机制,从此结束了长达40年的统购统销制度。在粮食供求关系方面1950-1960年的净出口阶段,国内市场肩负着实现粮食自给和支持工业化发展的重任。1961-2002年净出口和净进口交叉互现阶段,被动式参与国际市场增加粮食供给。2003年至今的净进口阶段,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主动利用国际市场保障粮食安全。

——摘编自王钢《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解决粮食危机所采取的措施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实施方面发生的变化,并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粮食安全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困难
2. 【抗战时期的文化建设】

材料一:“文化下乡”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文艺运动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契机,中国文艺创作逐渐摆脱了“五四”以来的“欧化语言和欧化风格”,开始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转变。在“文化下乡”运动影响下,文艺工作者自身也经历了一场思想变革。当他们真正融入农村现实生活,以鲜活的真人真事为原型进行创作时,其作品也显露出了无限生机,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这些作品充满激情,通俗易懂,鼓舞人心,是激励根据地军民全身心投入抗战的重要精神食粮,也是农村民间文化振兴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张卫波《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

材料二:抗战期间,宣传工作被认为是抗战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必须对全体同胞发起广泛的精神动员。要实现广泛的动员,“就必须要经历宣传的阶段,方得成效。假使没有做到广泛的深入的宣传工作,无疑地便不能把广大的民众唤醒起来,从而自觉的积极的来参加抗战”。这其中,文艺宣传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广大的社会教育机构和组织正是依托文艺工作的有利优势,团结了一大批抗日爱国的文艺工作者和有影响的知识界、文化界名人,通过他们的口诛笔伐痛陈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同时讴歌民族英雄的伟大气节和抗日志士的英勇和正气。知识界、文艺界的引领和表率作用,使得全民广泛参与,共同奏响了同仇敌忾反对侵略的交响曲。

——摘编自徐辉《抗战大后方教育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文化下乡”运动后文艺创作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 抗战时期的文艺宣传如何“奏响了同仇敌忾反对侵略的交响曲”?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