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中叶冀鲁豫三省商业城镇空间分布图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

材料二   明清部分江南市镇数量和跨度变化

名称

面积/km²

明市镇数/个

跨度

清前期市镇数/个

跨度

清后期市镇数/个

跨度

应天

7200

36

200

2

苏州

5100

81

62.96

103

49.51

147

34.69

太仓

3300

14

235.71

41

80.49

77

42.86

松江

4200

62

67.74

96

43.75

235

17.87

杭州

6300

40

157.5

85

74.12

嘉兴

3900

42

92.86

28

139.29

湖州

5400

22

245.45

22

245.45



注:市镇跨度=面积/市镇数量。

——摘编自吴建华《明清太湖流域的市镇密度及其人口结构变动》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冀鲁豫三省商业城镇的空间分布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清时期市镇发展的影响。
【考点】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时期,茶叶是四川销往藏区的第一大宗商品,是沟通内地与藏区的重要媒介。

材料一   明清时期,川藏地区的茶叶产量、销售量和贸易规模都相当可观。据统计,当时的茶叶年产量达到数十万担,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区。其中,川茶产量最大,而且品质上乘,成为川藏茶叶贸易的主要来源。明代川藏茶叶贸易的模式有三种:官营茶马贸易、朝贡贸易和边引贸易。至清代,官营茶马贸易、朝贡贸易退出川藏茶叶贸易,边引贸易成为川茶销藏的主体模式。由明及清,川藏茶叶贸易史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往南、再向西转移的过程。在茶叶贸易的带动下,内地与各藏区的商品交流日益频繁,渐趋发展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经济共同体。

——摘编自何强《明清时期川藏茶叶贸易模式变迁研究》

材料二   通过陕西商帮及其他商帮、青藏土司、头人和寺庙代理人等的贸易推动,陕、青、藏商品流通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对汉藏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通过绵延500年之久的明清汉藏茶叶贸易,使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黄河、长江及其周围汉水流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原文化、巴蜀文化、雪域文化、岭南文化等)和各民族(包括汉、藏等)文化发生持续的交流、竞争和融合,呈现出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

——摘编自刘立云《明清时期陕川藏贸易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川藏茶叶贸易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明清时期川藏茶叶贸易。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中国古代的文人“治生”现象】

材料一   治生,即通过授徒、游幕、行医、经商等手段谋生。文人从事治生活动,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从事治生已成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一时期他们的治生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南宋的义利思想和元代理学家许衡的治生思想,将治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治生对治学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只要不违背义理,治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道。王守仁认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官员沈德符也认为“士大夫赎货无厌者,固云龌下流,然为子孙计,或是一理”。思想家陈确认为“唯真志于学者,则必能读书,必能治生”。清代文人张履祥在前代治生思想的影响下,提出“治生以稼为先”的主张。他一边治学,一边身体力行,从事农业实践,并不断地总结经验,著成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农学巨著《补农书》。

材料二   明清时期,重视治生思潮的兴起,对于世风和士风的影响很大,如浙东、浙西的风俗不同,浙西好货食利,尚奢华,浙东则比较淳朴,重气节。清嘉、道之际,乌程人沈尧云对社会上文士汲汲于治生获利的现象予以深刻揭示,认为当时已四民不分,商人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文人从事治生本无可厚非,但也出现了一些为人不齿的个别现象,戴名世对社会上出现的文士钻营利禄之途,所谓的好士者偏离正道的倾向予以抨击,王应奎也对一些文人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将道德抛诸脑后的现象颇为忧虑,“然今日之秀才,偷懦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谓之能措大事可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永斌《明清时期文人的治生观念》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的“治生”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治生”思想兴盛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治生”观念。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