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墓葬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周时代宗法制盛行,它强调同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在这种制度下,死者同族而葬。王室家族墓地既葬历代国君,也陪葬关系密切的大贵族。《周礼》记载“先王之葬居中”“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

——摘编自李如森、刘云伟《试论战国族坟墓制度的崩溃与衰亡》

材料二   战国时期墓葬信息表(部分)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面积(m²)

金村大墓

周天子

1

148.6

固围村魏国墓地

魏王

2

756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954

邯郸赵王陵

赵王

2

1600

材料三   “独立陵园制”的确立当以秦始皇陵园为标志,汉代进一步完善化。这些皇陵不与继任者共享墓地,一陵独尊,占地规模往往十分巨大,秦始皇陵的陵区甚至达到五十多平方公里,过去是无力营建这种规模墓葬的。

——摘编自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材料四

刘恒(汉文帝)曾说,霸陵(汉文帝陵墓)的陪葬品只能是陶器,不能用金银铜锡等奢侈物品做装饰。霸陵不起封土(不在地面垒封土,依山为陵),不要烦扰百姓。他甚至将节俭的理念写入遗诏,嘱咐后人厉行薄葬,清静恭俭。

——纪录片《帝陵·西汉帝陵》解说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入葬商周王室墓地的基本条件。指出影响王陵与陪葬墓的位置安排的主要政治制度。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表格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独立陵园制”出现的原因。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霸陵的特点,谈谈霸陵反映出的治国思想。
【考点】
秦灭六国; 战国七雄;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漫谈学史方法

【学会阅读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地理状况,包含着丰富的时空信息。请阅读材料一两幅历史地图,根据所学,将地图反映的历史信息补充完整。

材料一

图A          形势图

图B           形势图

(1)结合所学,将图名补充完整。

(2)依据图例,指出修筑长城的诸侯国

(3)除上述信息外,从材料一中任选一幅地图,说说你从该地图中还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要求:写明地图序号,至少写出两项历史信息。)

【学会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

材料二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从文物中获取信息,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①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②战国铜壶

③商后期司母戊鼎

④西周早期利簋

整体为牛形,牛鼻上穿有一环

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等场景

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

腹内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

(4)将材料二中的青铜器按所属历史时期排序。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件青铜器,从两个角度说明该青铜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掌握历史纪年法】

材料三   公元纪年法,以公元元年作为开始纪年的标志。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称“公元前某某年”,公元元年以后的年份称“公元某某年”,或直接称“某某年”。“世纪”是指计算年代的单位,一个世纪代表一百年。

(5)          秦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咸阳为都城。          处应填(     )

A.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3世纪B. 公元221年,公元前3世纪
C.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世纪D. 公元221年,公元前2世纪

材料四   干支纪年法,是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地支依序组合,形成甲子、乙丑至癸亥等60个干支,用以纪年,每60年循环一次。(如下表所示)

1

甲子

13

丙子

25

戊子

37

庚子

49

壬子

2

乙丑

14

丁丑

26

己丑

38

辛丑

50

癸丑

3

丙寅

15

戊寅

27

庚寅

39

壬寅

51

甲寅

4

丁卯

16

己卯

28

辛卯

40

癸卯

52

乙卯

5

戊辰

17

庚辰

29

壬辰

41

甲辰

53

丙辰

6

己巳

18

辛巳

30

癸巳

42

乙巳

54

丁巳

7

庚午

19

壬午

31

甲午

43

丙午

55

戊午

8

20

癸未

32

乙未

44

丁未

56

己未

9

壬申

21

甲申

33

丙申

45

戊申

57

庚申

10

癸酉

22

乙酉

34

丁酉

46

己酉

58

辛酉

11

甲戌

23

丙戌

35

戊戌

47

庚戌

59

壬戌

12

乙亥

24

丁亥

36

己亥

48

辛亥

60

癸亥

(6)北京四中建校于1907年,按照干支纪年法,1907年是甲辰年,当北京四中120周年校庆时,按照于支纪年法,是________年。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分封把所有的封国及臣属的方国联系起来,而在礼乐教化的规范下,周族与其他部族逐渐融合成一个新的族群,这个新族群有了共同的文化心理,有了共同的生活方式,有了密切联系的经济与文化,民众凝聚了华夏民族意识,因而转成华夏民族。华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此后,“华夏”便是以夏、商、周三族及东夷为主源,部分蛮、戎、狄为支源融合而成的新民族的称号。

——摘编自许兆昌《夏商周简史》

材料二   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秦和楚等在西方和南方的诸侯国原本被排斥在华夏族之外,这时也逐渐被接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征战,使夷、蛮、戎、狄等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地区,并与华夏族融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族体。华夏族的活动地域也扩展到了辽河中下游,四川盆地、江南地区等,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因此中华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的统称。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民族的融合》

材料三   秦朝兼并天下,统一六国后,“秦人”的概念,理论上则由当初西部的秦国之人进而扩大到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属的全部人口,既包括原两周王畿内外所属的华夏诸族,同时也包括非华夏系统的周边四裔各部和各族在内。……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民族内涵及其关系格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机,这种直接以统一帝国疆域划定的规模空前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统一民族国家的同时显现。

——摘编自田广林、周宇杰《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中国”认同》

材料四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

(1) 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横线上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华夏民族有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

B西周建立初期,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及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进行了分封。

C华夏民族的组成只包括夏、商、周三族。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周时期分封制起到的作用。
(3) 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4) 根据材料三,指出秦统一天下后,“秦人”的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这一变化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5) 根据材料四,归纳民族交融对国家的意义。
(6) 综上,谈谈你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